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以及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在建筑热工方面: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北京市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在建筑通风设计方面: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在建筑照明节能设计方面: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校园照明应鼓励采用节能灯具。
  在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方面: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电梯系统设计应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设计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
  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方面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按照北京市《用水器具节水技术条件》的要求,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在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要注意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在用水安全方面要注意: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再生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设计
  在用材安全方面要做到: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在节约用材方面要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设计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要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在热湿环境方面要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在采光与照明方面要做到: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其中,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