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节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节约思想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增加节约方面图书资料的购置,建立“师生员工节约学习网上图书馆”,为师生员工提供节约理论著作、法规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资料。重视校园网的宣传作用,采用网上互动、BBS等方式,建立师生节约交流沟通的网络渠道。
(3)节约宣传普及工作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为主要对象,配合市、区(县)和所在社区,积极开展各类面向市民的节约主题宣传活动。
第四部分 校园建设
在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中,学校应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和保护环境工作。并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到2012年,学校应实现以下节约指标:人均用水量比2009年下降1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人均用电量比2009年下降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
一、校园建设阶段
(一)校园建设执行规划
1.场地规划
树立节约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2.环境整治规划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校园绿地, 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以及安全环保等需要的校园景观。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因地制宜,科学做好雨水的利用工作。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利用。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及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应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新建建筑规划
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7.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规划要特别考虑抗震安全问题。在既有建筑节水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二)校园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