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以教务、科研、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为辅助,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形成各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运行机制,确保节约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3.节约教育工作队伍
建立以教师为主体,以科研、学生管理、团组织、宣传人员以及教辅、后勤服务人员为辅助的节约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理论知识及技术素养,明确教育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节约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四、培育方案
(一)制定培育方案
依照节约型人才的培育目标和规格制定培育方案
1.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把节约理念和知识纳入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当中,同时将节约理念、节约理论知识与节约资源能源技术等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科的内容体系当中,使节约教育覆盖各个专业和学科,成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开展节约方面研究的兴趣,积极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要从课题立项、教师指导以及条件保证方面予以支持。对在理论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创造上有突出成果学生予以奖励。
(3)大力开展学生的节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能力。包括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中的节约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
2.建立节约型校园“管理、服务、环境”的育人工作格局
(1)建立节约型校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节约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节水节能组织机构,加强资源能源管理,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各部门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要贯彻落实节约制度,逐步使学生养成遵守节约制度的行为习惯。
(2)后勤各服务中心要围绕育人开展节约工作,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生活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以优质服务激励学生。
(3)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环境建设,以优良的节约设施设备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
①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景观、道路、办公、教学场所、学生生活和活动场所节水节能技术产品的运用。
②校园思想文化环境。营造节约的舆论氛围,利用多种形式做好节约的宣传普及工作,使节约成为校园的主导意识。
(二)优化培育方案
具有节约品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大变化。高校要注意瞄准国内外高校节约教育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地吸纳新的培养人才理念和先进作法与经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深化拓展学科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以节约知识、节水节能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完善节约教育的学科内容,总结节约教学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培养措施,切实提高培育人才的质量。
五、培育方案的实施
(一)教学
1.专业与学科
把节约教育贯穿到专业和学科建设当中,使节约成为覆盖各个专业和学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贯穿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教育之中。
2.课程教学
(1)课程
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节约的内容。通过讲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实现节约文化、技术教育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节约教育内容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节能必修或选修课。丰富学生的节约理论,掌握节约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节约知识系统。
(2)讲座
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为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可适当安排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也可对理工科学生专门安排节约技术操作观摩活动,现场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规范。
(3)实践教学
根据节约教育内容的需要,可视情况更多地安排实践课。包括研讨课、实验课、设计课、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4)教材建设
要重视节约教育的教材建设,在深入研究和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已经成熟并被学术界公认的节约理论观点、原理和技术规范应及时吸纳到学科之中,编入教材,逐步扩充完善节约教育的教材内容,建立节约教育的教材体系。
(二)科学研究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
建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的制度,在教师开展的各级各类节水节能课题研究工作中,应积极吸纳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基础知识扎实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可多分配一些研究任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健全学生科研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要专门为学生设立节约类课题研究,并从专题立项、教师辅导、经费上予以支持。
3.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高校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节水节能课题研究,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对在节约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应用中取得突破或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项目,高校应予以适当奖励。
(三)主题实践活动
1.开展知识技能应用性实践活动
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把节约知识与技术的教育活动纳入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节约、环保为主题的论坛、演讲、知识竞赛、技术革新与节水节能小发明、小创造等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