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
校内能源审计项目须建立如下的执行机构:学校成立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能源审计的领导和具体工作并出具诊断报告;能源审计工作小组应聘用校内或校外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参与。被审计的单位应指定或委托专人担任审计项目联系人。
(2)能源审计程序
召集被审计的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了解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
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分类计算出校园各类设施能源实耗值。
随机抽检10%的楼层以及重点耗能建筑,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等室内参数;采用巡检方式,在整个审计阶段跟踪连续检测。
(3)能源审计内容
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包括节能管理制度、节能管理文件、所采用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手段。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学校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应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收集校园建筑的总能耗和主要用能子系统(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用能、特殊功能等)能耗,计算对应的能耗指标,从而判断建筑物整体及各主要用能系统能耗的合理性。根据用能特征计算相应的单位能耗指标。
(4)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能源诊断结束后应提交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列出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设备(系统)的特性和运行状况、诊断结果、确定的节能措施及相应的节能量和费用,提出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三、行政管理
本项内容包括工作部署、管理模式、工作总结与表彰活动、档案管理等。
(一)工作部署
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或在综合会议上设定会议议题对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和部署。学校下发节约型学校建设有关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安排的通知。
(二)管理模式
确定学校和校内各单位的水、能源使用指标,实行定额、计量和收费管理。
做好资源能源的指标分配、定额控制和计量工作,按照类别和标准要求对水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数据营抄、统计汇总,并将统计结果按季度或学期在校园网、橱窗上予以公布。严格收费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分析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三)工作总结与表彰活动
1. 对全校年度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概括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做法和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2. 学校节水节能办公室召集院系和部处相关负责人对节水节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统一认识,提出治理对策。
3. 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表彰。
(四)档案管理
本项内容包括文件资料、日常工作材料和研究成果材料档案管理三个方面。
1.文件资料
建立政策法规、规则、决定、计划、实施意见、方案等节约文件档案,做到档案规范整洁,文件齐全。保留各项资源与能源节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规范整洁,资料完整。
2.日常工作材料
建立资源与能源节约会议、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检查记录;资源与能源节约建设和改造项目资料。保留工作报表、数据以及资源与能源节约宣传资料和资源与能源节约主题活动资料等。
3.研究成果材料
建立研究成果目录,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级别(发放课题的级别:国家级、部委级、省区市级、校级)、作者姓名、发表刊物、期号,技术专利名称、发明人姓名、鉴定通过日期等。保留已发表成果的原件复印件。
第三部分 培育人才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才是保证。高校应把具有节约品行与能力的人才培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确立培育目标和规格、建构培育体制、制定培育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专门人才都具有节约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节约思想、知识、技术和能力。
一、培育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节约观和环保观。
2.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节约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节约技术和技能。
4.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意识以及敢于和善于进行节约环保知识技术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培育规格
1.培养学生的节约思想和技能,树立节约意识、转变消费观念,养成节约型生活方式,提高行为节约能力和技术节约创造能力。使所有学生具有节约思想和品行,自觉遵守节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具体规章制度,成为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2.培养节约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节约管理与技术应用人才。
3.培养节水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才。
三、培育体制
1.领导体制
高校党委是学生节约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学生节约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节约教育情况,检查节约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研究节约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
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行政部门实施为主的管理体制。成立以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为组长的节约教育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主管科研、学生管理、宣传、后勤的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承担学生节约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节约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教务处合署办公,协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节约教育职能部门开展日常节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