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群众受益,群众参与。群众是创建的主体,要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焕发创建热情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要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要设计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载体,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参与建设中享受到创建成果。
3、坚持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各项群众性创建活动,要把提高人的素质和治理城市乱象,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突击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大力促进行业、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软环境、硬环境建设的共同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创建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
4、坚持长效管理,突出特色。要注意总结自身经验,学习外地经验,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经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要突出绵阳特色,力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城市面貌、文明创建等方面形成新优势、打造新品牌。
二、总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总的要求是:各级、各行业、各单位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9 年版)和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年度测评指标抓落实。各区和园区、各牵头责任部门、责任大口和重点责任单位要按照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印发的任务分工,对照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测评项目的指标,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整顿城市环境、规范城市秩序、加强城市管理,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全市上下要重点以建设和谐绵阳、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清洁绵阳为抓手,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的落实。
(一)增强群众幸福感,打造“和谐绵阳”
建立社会和顺、生活和美、各方和心、公共安全度和群众满意度高、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和谐城市。一是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大力实施《绵阳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倡导和组织社会各行业、各界志愿者投入文明建设,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推进文明行业、社区、单位、景区的建设,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学习宣传推广表彰道德模范及其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单位、市民学校在市民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境界、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意识、身心健康水平,改变市民行为中的陋习和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形成家庭关系和睦、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融洽和互助友爱的社会关系。二是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接处警时效,加强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开展经常性治安排查整治,适时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做到警务服务无盲区、治安防控全覆盖。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三是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硬标准,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按照“幼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残有所恤”的为民理念,加强理论学习与宣传,注重干部教育与管理,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规范政务行为,突出抓好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民政以及司法援助等工作,努力维护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残疾人、老人、妇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增强群众对绵阳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四是着力提升社会诚信度。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建设诚信政府为主导,以打造诚信企业为重点,以培育诚信市民为基础,加快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监管系统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并探索建立公民诚信档案试点,进一步完善全市信用信息基础平台;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升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形成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主的绵阳社会诚信体系,增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创造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