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的通知


  6.3 经济效益

  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以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公益事业。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矿区耕地恢复使农业增收;每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5.57亿立方,按我国目前万元GDP产值耗水量计算,将会带来318多亿元的产值。另外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投资环境改善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极大的。

7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7.1 规划实施

  在山西现有经济体制条件下,完成和实现本规划的任务目标,主要依靠政府组织引导、企业履行职责,社会公众监督,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7.1.1 加强组织管理

  省、市、县政府成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领导组,建立起相关部门积极参加、配合的管理协调机制。领导组下设由环保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环境工作组,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及工程立项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

  成立省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现有省级环境科研、环境监测机构,强化其职能:加强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开展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负责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投资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对上级管理部门负责。

  7.1.2 建立分类指导的规划实施机制

  对于各类煤炭生产企业责任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责任主体是煤炭企业,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法律、行政手段,辅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经济政策加以落实。

  对于历史遗留及企业无法解决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政府组织解决。政府要通过机制创新、完善政策和加强监管,建立多元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拓展公众参与规划的渠道,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保证规划落实。

  7.1.3 明确职责、划分事权

  对新建和已投产煤矿所造成的企业责任范围内生态环境损害由企业承担。主要通过建立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施。新建和已投产的各类煤炭生产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用于环境污染、矿井废水、煤矸石、矿区地表沉陷及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恢复治理。

  对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矿山生态环境损害及企业无法解决的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由政府负责组织治理与恢复。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支持、通过向煤炭企业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价款”等生态环境补偿费及社会筹资等多元化投资保障方式实施。

  历史遗留及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属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性投资项目。责任主体是各地政府。跨市级行政区及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责任主体是省政府;跨县级行政区生态环境问题责任主体是市政府;县域内责任主体是县政府。

  7.1.4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赋予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建立规划协调管理体制,各部门在统一规划框架下,承担各部门的保护、恢复和建设任务,环保部门负责整体的现状评估、标准制定、质量评估和工程实施审核效果检查、验收。

  加强统筹协调,特别是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形成合力。搞好试点工作考核,逐步将部分规划指标纳入省、市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中。同时,省、市政府要委托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省政府进行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规划原审批部门批准。

  7.2 规划保障措施

  7.2.1政策保障

  (1)有效的《规划》。

  在详细调查全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基础上,由省政府组织,省环保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业厅、国土厅、煤炭厅、水利厅等部门配合,编制《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以省政府批复的“规划”为主要依据,各市、县政府组织编制辖区内“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区域规划“(以下简称“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施性规划,主要针对各市、县域内煤炭开采造成的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确定项目清单、时间进度、项目责任主体、项目实施主体、项目验收办法等。“区域规划”,报请省政府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领导组批准实施。

  所有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必须纳入“区域规划”内。根据批复的“区域规划”进行项目储备,逐步筛选重点项目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