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措施
(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着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1.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统筹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市区重点建设2-3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每个县(市)重点建设1所达到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实施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创建工程。每年重点扶持5所乡(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到2012年,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其他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劳动者。
2.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农业、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优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蓝领工程”和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每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25万人(次)以上。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通过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夜校、星期日学校等形式,面向广大农村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各职业院校要围绕当地经济工作重点及主导产业,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努力把专业办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作用。
3.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以“职教强县(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灵宝市要严格对照指标体系,查缺补漏,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创建成功;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等县(市)要早做准备,加大投入,对照指标体系,做好规划,列出进度日程。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和义马市要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成功创建职业教育强县(市)。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与本地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4.探索建立农村青少年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在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半工半读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青少年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