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意见

  二、工作重点
  (一)因地制宜,科学搞好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四高”标准,认真执行《三门峡市节水灌溉规划(2009-2020年)》、《三门峡市雨水集蓄利用(灌溉)规划(2009-2020年)》。节水灌溉项目的安排要充分体现“四优先”原则,即科技含量高、能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优先;规模大、能连片成网的地方优先;公路干线两侧和种植结构调整区优先;经济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省级以上安排的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要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技术,真正建成高科技节水灌溉示范区。
  根据我市的地形、地貌和水源状况,全市划分为四个不同的节水类型区域,即山丘区、井灌区、混灌区和旱作区。各区域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分别为:
  1.山丘区:着重依托集雨水窖等微型集蓄水工程,重点发展微喷、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工程。其中:果树种植区发展低压管道及集水小水窖配小管出流、微喷、滴灌等节水模式;小麦、玉米等种植区发展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等节水模式。
  2.井灌区:充分利用地下水,抓好机井维修改造,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稳定井灌面积。同时,在种植结构相对统一、集约化生产程度较高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固定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结合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
  3.混灌区:充分利用水库水源,在搞好引调蓄水工程配套建设的同时,自流灌区重点发展低压输水管道和防渗明渠灌溉,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在农作物种植区搞好输水渠道和田间配套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中:自流灌溉为主的大、中、小型灌区以发展防渗渠道为主;井灌溉地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节水模式,同时在果树种植区及经济作物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精准灌溉技术。
  4.旱作区:采取水利、农艺、农机相结合措施,搞好蓄水保墒、水源涵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秸杆覆盖、田块畦格化、施用抗旱剂等田间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的田间利用率。
  (二)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投资体系。按照规划目标,2009-2020年我市将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6.2万亩,共需投资4.43亿元;建成水窖8.4万个,发展雨水集蓄灌溉面积11.5万亩,共需投资4.56亿元。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编制项目,向上级争取支持,认真实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市财政主要安排省级以上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配套资金和节水灌溉先进县(市、区)工程奖励补助资金,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各级政府要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规模发展”的原则,整合农业开发、水利等各部门节水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烟水配套等项目中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到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倡导民办节水灌溉工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大户投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和大户投资、建设、经营、管理节水灌溉工程。
  (三)完善机制,突出抓好科技推广和工程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扎实做好对乡(镇)、村两级骨干人员的技术培训,让基层水利人员和广大农民掌握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以县、乡(镇)、村水利服务组织为依托,抓好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节水灌溉工程竣工后,及时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公司或灌溉服务队,实行“业主管理、独立经营、保本微利、自负盈亏、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使节水灌溉工程建成、管好、增效。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