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青政办〔2009〕22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
(省教育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发展机遇
(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各级政府统筹职能不断加强。2006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意见》》,成立了青海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明确了工作职责。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协调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各州(地、市)政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560人,在校生67917人,较“十五”末的2004年分别增加了24015人和45108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由21.5%和19.85%上升为46.36%和38.58%,初步改变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不均衡的局面,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趋于合理。
3.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经过多次布局结构调整,全省职业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布局得以优化,体系得以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2002年的54所整合为2008年的43个办学实体,其中4所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从区域布局划分,省属中等职业学校15所,西宁市属4所、西宁三县4所、海东六县每县有1所,环湖三州每州有2所,青南三州5所;有11所学校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全省有各类职工培训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机构916个,每年有20多万农牧民和职工接受各类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一个基本符合国家要求、符合省情的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已经形成。
4.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3.283亿元,重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十五”末的41.97万平方米达到46.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30343万元达到48713万元,建设了15个省级实训基地,培训了92名国家级、332名省级骨干专业教师和138名管理干部,建成了7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个中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组建了化工、机械、水电三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一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5.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省情,深化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良好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大力推行东西部、城乡间校际联合办学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密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通过联合办学赴异地学习、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2008年已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总规模的2263%。
6.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各职业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基地。2005年起实施的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3.4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经一年的职业培训后全部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70%以上到省外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一五”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累计培养8万技能型人才,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00万人次,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7.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中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以上。各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各职业院校已与近400个省内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顶岗实习后企业择优录取,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2008年达到98%。
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轻视、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追求上大学、不愿上职校,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还普遍存在,加之一线劳动者的地位、待遇普遍偏低,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巩固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难度依然很大。
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连续几年扩招,所有学校招生数猛增,使校舍不足、师资紧缺、实训设备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全省中职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仅有46.78万平方米,按国家标准只能容纳在校生3万人,可目前已容纳了6.79万在校生,尚缺62万平方米的校舍,地处西宁、海东的职业学校校舍拥挤现象尤为突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48713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仅有10401万元,其中实训设备中不乏落后、陈旧和即将淘汰的设备,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依然不能满足需要,全省中职教职工有3100人,其中专任教师为2379人,师生比为1∶29,教师队伍缺口达1865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更是短缺。
三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尚未广泛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发展等现象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与产业发展不能完全对接,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全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今后几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对全省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将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带来了新的机遇。
2.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青海产业调整和规划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后几年我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将围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及节能减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盐湖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装备制造、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等领域,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青海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都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为全省生产第一线提供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就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在农牧区,未来几年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特色农牧业将得到加快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扶贫开发和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城镇失业人员、城乡退役士兵和进城务工农民也需要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来提升就业能力,这些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