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坑治理须探明采空区范围和埋深厚度,选择适宜的回填材料、回填方式和施工方法。
8.2.2 挖方工程应明确挖方区范围、工程量、放坡坡度和施工技术要求。
固体废弃矿渣堆治理应评价矿渣边坡稳定性,清运出现场时应选择适宜的弃土场。
8.2.3 土石方碾压应明确填筑材料、分层厚度和碾压方法。
8.2.4 填挖方的平衡计算应综合考虑现场地形地貌特点、运输距离线路、机械设备选择等因素,做好土方调配,减少重复搬运。
8.3 质量检验
8.3.1 场地平整后的高程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点为每100~400m
2取1点,但不应少于3点;长度和宽度均为每20m取1点,每边不应少于1点。
8.3.2 回填碾压前应确定最优含水量和分层厚度,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8.3.2进行碾压施工。
表8.3.2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压实机具
| 分层厚度(mm)
| 每层压实遍数
|
平碾
| 250~300
| 6~8
|
振动压实机
| 250~350
| 3~4
|
柴油打夯机
| 200~250
| 3~4
|
人工打夯
| <200
| 3~4
|
8.3.3 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厚度、含水量和压实程度。密实度检测可采用环刀法、灌砂(灌水)法和核子密度仪等方法。检查数量为每层每20m检查1处。
8.3.4 土方开挖的边坡值应符合表8.3.4的规定。
表8.3.4 临时性挖方边坡值
土的类别
| 边坡值(高:宽)
|
砂土(不包括细砂、粉砂)
| 1∶1.25~1∶1.50
|
一般性粘土
| 硬
| 1∶0.75~1∶1.00
|
硬、塑
| 1∶1.00~1∶1.25
|
软
| 1∶1.50或更缓
|
碎石类土
| 充填坚硬、硬塑粘性土
| 1∶0.50~1∶1.00
|
充填砂土
| 1∶1.00~1∶1.50
|
8.3.5 场地平整工程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3.5的规定。
表8.3.5 场地平整工程允许偏差项目表
序号
| 检查项目
| 允许偏差
| 检验方法
|
1
| 高程
| ±20mm
| 水准仪测量,每20m检查1点
|
2
| 坡度
| ±0.5%
| 水准仪检查,每20m检查1点
|
3
| 分层厚度
| 设计要求
| 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每20m检查1点
|
4
| 压实系数
| 设计要求
| 规定方法,检查数量为每层每20m检查1处
|
5
| 场地平整度
| ±50mm
| 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每20 m检查1点
|
9 排水工程
9.1 一般规定
9.1.1 排水工程划分为地表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两大类型。
9.1.2 地表排水工程一般设计为不同断面形式的排水沟,砌筑材料一般选用砖体、块石和混凝土预制件。
9.1.3 地下排水工程一般设计为渗水盲沟或地下涵洞(涵管)。渗水盲沟选材为砂卵石、碎石和块石,地下涵洞可选用砌砖、砌石或现浇混凝土结构,地下涵管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件。
9.1.4 排水工程应与其它工程措施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工程体系。
9.2 工程设计
9.2.1 地表排水工程应根据工程范围和汇水条件,准确、合理地选定设计标准,即选定某一降雨频率作为计算流量的标准。
9.2.2 排水沟断面形状可为矩形、梯形、复合型及U 形等。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
9.2.3 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地形、地质以及周围沟渠排水条件等因素确定。当自然纵坡大于1∶20 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可设置陡坡或跌水。跌水和陡坡段下游,应采用消能和防冲措施。当跌水高差在5m以内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水高差大于5m 时,宜采用多级跌水。
9.2.4 砌筑排水沟砂浆宜用M7.5~M1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宜用C10~C15。
9.2.5 排水沟伸缩缝间距为10~15m。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9.2.6 外围截水排水沟应设置在坡体后缘,远离坡肩1.5m 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
9.2.7 地下盲沟适用于地下渗水的导流和汇水,通常以若干平行支沟集水、汇集于干沟,干沟与地表排水系统直接衔接。
9.2.8 地下涵洞(涵管)适用于存在地上构筑物的排水地段,通常由涵洞(涵管)和检查井构成。
9.3 质量检验
9.3.1 排水沟施工选用的石材、砖体(预制件)、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应进行抽检复验,检验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规范。
9.3.2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取样试验。
9.3.3 排水沟的平面位置、埋置深度、断面尺寸、沟底垫层、沟底坡度、沉降缝(伸缩缝)应符合表9.3.3的要求。
表9.3.3 排水沟允许偏差项目表
序号
| 检查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验方法
|
1
| 长度
| -500
| 钢尺检查,不少于2条
|
2
| 平面位置
| ±50
| 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每20m检查3点
|
3
| 断面尺寸
| -20
| 钢尺检查,每20m检查3处
|
4
| 沟底纵坡
| ±1%
| 水准仪检查,每20m检查1点
|
5
| 沟底高程
| ±50
| 水准仪检查,每20m检查1点
|
6
| 表面平整度(凹凸差)
| ±20
| 钢尺检查,每20m检查3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