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6.3.9 截排水工程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9的规定。
  表6.3.9  截排水工程允许偏差项目表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长度

-500

钢尺检查,每20m抽查1点

2

平面位置

±50

经纬仪或全站仪检查,每20m检查3点

3

断面尺寸

-20

钢尺检查,每20m检查3处

4

沟底纵坡

±1%

水准仪检查,每20m检查1点

5

沟底高程

±50

水准仪检查,每20m检查1点

6

表面平整度(凹凸差)

±20

靠尺检查,每20m检查3处



  7 支挡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支挡工程适用于不稳定岩质或土质边坡的加固处理。
  7.1.2 支挡工程主要有重力挡墙、加筋挡墙、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等类型。支挡工程的选择应根据保护对象、边坡岩土体特点、现场工况条件和施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7.1.3 支挡工程必须进行结构和边坡的安全稳定性评价。
  7.2 工程设计
  (Ⅰ)重力挡墙
  7.2.1 重力挡墙是指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来维持其稳定性的支挡工程。浆砌石挡墙高度不宜超过3.0m,干砌石挡墙高度不宜超过1.5m。
  1 重力挡墙设计必须进行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地基承载力和墙身结构强度验算。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和地承载力安全系数应满足《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要求。
  2 作用在挡墙上的荷载力系及其组合应考虑墙背承受的侧压力、墙身自重力、墙顶有效荷载、基底法向反力、摩擦力、静水压力和浮力等;特殊荷载考虑地震力和动水压力。
  3 墙身材料选用石材或素混凝土时,材料抗压强度应大于墙体内最大压应力的1.2倍,材料抗剪强度应大于墙体内最大剪应力的2.5倍。墙身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时应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进行强度验算。
  4 挡墙泄水孔直径不小于l00mm,间距2m~5m,倾斜度不小于5%,泄水孔进口处应设置反滤层。
  5 挡墙沉降缝间距不大于20m ,缝宽20mm,缝中填充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
  6 在设计中可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仰斜式、直立式、俯斜式等不同断面型式的挡土墙墙型。
  (Ⅱ)加筋挡墙
  7.2.2 加筋挡墙作为柔性支挡结构工程,由基础、面板、筋带和填土等部分组成,通过土体--筋体的相互摩擦加固,以平衡侧向土压力。
  1 加筋挡墙适用于宽阔的沟谷地段,挡墙断面可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矩形或梯形,挡墙高度不宜超过8m。
  2 填筑材料的选择可以消化治理区挖方弃土,若填料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进行级配选取。
  3 在地基软弱和富水地段,应进行地基处理,以满足加筋体整体稳定性要求。
  4 面板和基础类型选用应分别进行弯折强度和地基承载力验算。
  5 筋体类型选择应充分考虑筋体的抗拉强度、抗蠕变和抗衰老化等因素,优先采用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布等筋体材料。当采用加筋带作为筋材时,宽度应大于50mm,厚度应大于3mm。
  6 加筋挡墙的作用荷载应根据挡墙类型及工况确定。基本荷载包括加筋体自重、土体侧压力、墙顶荷载、静水压力和浮力;特殊荷载考虑地震力和动水压力。
  7 挡墙的整体稳定性应考虑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其设计安全系数推荐如下:
  基本荷载情况
  抗滑稳定性Ks≥1.5,抗倾覆稳定性Ks≥2.0,地基承载力Ks≥2.0;
  特殊荷载情况
  抗滑稳定性Ks≥1.3,抗倾覆稳定性Ks≥1.8,地基承载力Ks≥1.7。
  8 加筋土挡墙结构设计和施工执行《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1998)。
  (Ⅲ)抗滑桩
  7.2.3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
  1 抗滑桩所受推力可根据抗滑体的物质结构和变形滑移特性,分别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布考虑。
  2 抗滑桩设计荷载包括岩土体自重、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地震力等。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可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执行。
  3 当抗滑桩所受弯矩过大时可采用预应力锚拉桩。
  4 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采用C20、C25或C30。地下水或环境土有侵蚀性时,水泥应按有关规定选用。
  5 桩体纵向受拉钢筋应采用Ⅱ级以上的钢筋或型钢。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应大于16mm,净距120~250mm。如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于三根。如配置单排钢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置两排或三排,排距宜控制在120~200mm 之内。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应大于50mm。
  6 桩内不宜配置弯起钢筋,可采用调整箍筋的直径、间距和桩身截面尺寸等措施,以满足斜截面的抗剪强度。
  7 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三肢,其直径在10~16mm 之间,间距应小于500mm。
  8 钢筋应采用焊接、螺纹或冷挤压连接。接头类型以对焊、帮条焊和搭接焊为主。当受条件限制需在孔内制作时,纵向受力钢筋应以对焊或螺纹连接为主。
  9 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为400~500mm,直径不应小于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
  (Ⅳ)预应力锚索
  7.2.4 预应力锚索主要由内锚固段、张拉段和外锚固段三部分构成。锚固段由砂浆固结或树脂胶结,张拉段由高强度钢筋、钢纹线或螺纹钢筋构成,外锚固段是锚索的锁定部位。
  1 预应力锚索材料宜采用低松弛高强钢绞线,应满足《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铰线》(GB/T5224-2003)标准。
  2 预应力锚索设置应保证达到所设计的锁定锚固力要求,避免由于钢绞线松弛而被拉断;同时,应保证预应力钢绞线有效防腐,避免因钢绞线锈蚀导致锚索强度降低、甚至断裂。
  3 预应力锚索长度一般不超过50m,单束锚索设计值宜为500~2500kN,锚孔布置间距宜为4~10m。
  4 预应力锚索设计前应进行拉拔试验。锚索试验内容包括内锚固段长度、砂浆配合比、拉拔时间、造孔钻机及钻具选定等。
  5 预应力锚索极限锚固力通常由破坏性拉拔试验确定,容许锚固力由极限锚固力除以适当的安全系数(通常为2.0~2.5)确定,通常为设计锚固力的1.2~1.5 倍。
  6 预应力锚索应根据岩土体结构和变形状况确定锁定值,一般为设计锚固力的80%。
  7 预应力锚索应设置对中支架(架线环),每间隔1.5m~3.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
  8 注浆管用高压胶管或塑料软管的直径宜为25mm。注浆完毕后,应拔出注浆管。
  9 固结砂浆用砂含泥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云母及轻物质含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时,不应深于标准色。
  10 预应力锚索锚具品种较多,工程设计应明确锚具的型号、标记和锚固性能参数。
  7.3 质量检验
  7.3.1 石材、钢筋(钢丝)、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应进行抽检复验,检验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规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