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艺术、体育教育
开齐、开足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课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适当增加音乐、美术(书法艺术)课时;2010年始,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逐步在其他高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深入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2+2”项目计划,让每个中小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特长。切实加强师资配备和培养工作。根据大中(含中职)小学艺术教育课时增加的实际,适当增加学校专兼职艺术教师。加大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力度。
(四)以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巩固和提高文明学校创建水平
从2009年开始,实现全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全覆盖,通过抓细胞建设、档案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到2012年,全市高校和市教委直属学校100%建成文明学校。结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实施校园文明风尚引导工程,以“八荣八耻”为标尺培养师生道德风尚,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感。着力推进“百万学生文明行动”。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以“讲礼仪、讲卫生、讲秩序、讲诚信、讲爱心”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学习礼仪知识,争做文明公民”、“人人是形象,师生做表率;文明促发展,基础是教育”、“人人是形象,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质。
(五)创新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
积极推进学校制度改革,倡导人文关怀,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学校制度文化,让师生的价值、潜能、作用、人格、行为、情感、需求等得到公正评价、理解与尊重、关注和满足,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与幸福。注重师生的人文精神行为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行为匡正的相互作用,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六)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
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文化长廊等彰显人文校园特色,强化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强化学校标识文化系统建设,使校园室内(外)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警示(关怀)标识系统、形象(语音)标识系统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理性化中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引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