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认真做好林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培育和转化利用试点工作。推进土地复垦,引导农村节约和集约用地。

  --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利用力度。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秸秆处理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存储。

  (七)加强城市废弃物管理和处理能力。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和回收标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的收集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

  --加大技术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研究开发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县城和农村提供亟需的垃圾处理技术。加大对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利用的支持力度,加快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实施淮北平原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江淮丘陵区和部分山区灌区的节水改造。完善灌排体系,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基层农牧技术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工作。

  --选育优良品种。培育产量潜力大、品质好、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继续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加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大力推广以节水保墒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抗旱、防洪、排涝能力,着力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加强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建设。

  --推进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推进适时制定、完善并实施安徽省森林保护地方性法律、法规,为提高森林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法制保障。

  --加大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力度。对天然林禁伐区实施严格保护,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逆向退化向顺向演替转变。实施皖南山地丘陵、皖西山地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实施水土保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从根本上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问题。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建立保护区走廊,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建设长江生态防护林,加快长江流域酸雨治理;建设淮河生态防护林、平原农田林网,实施两淮煤矿塌陷区生态复垦工程;加强皖南和皖西水源涵养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

  --建立重大林业灾害应急体系。研究与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生态环境监测,积极整合现有林业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网络和体系,提高预警及应急能力。

  (三)提高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建立防洪减灾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积极推进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改造和安全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工程建设;加快病险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开展山洪泥石流防治;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完成合肥、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蚌埠和淮南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全省雨情、水情等信息监测网络和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系统,建成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覆盖全省、连接水利部及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实现防汛抗旱异地会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