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目标与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明显控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新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以下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努力实现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力争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至少降低15%,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合理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到2010年,全省原煤入洗率达到80%以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比2007年水平有所下降,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小水电、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石油产品消费比例分别占80%、7%、4%、9%。力争到2015年,上述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分别调整为75%,10%,7%,8%。清洁能源得到较快发展。
--强化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努力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30%。力争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50%。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推行节能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到2010年,实现全省城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范围内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50%节能设计标准。到2015年,逐步实现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建成区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全省全面实施新建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利用力度,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到2010年,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左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到201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存。
--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与恢复以及保护湿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左右;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每公顷60立方米左右,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和抗灾预警能力,加强农业气象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到2015年,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建设生态和湿地资源重点保护工程,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重大林业灾害应急体系。到2015年,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资源保护面积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6%左右。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到2015年,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建立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完善和提高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标准。
--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响应能力以及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到2015年,形成运转有序的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使科学防范和抵御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科技创新。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对相关专业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快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到2015年,使气候变化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合作与技术转让,鼓励和要求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设备和技术。到2015年,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提高公众意识。
--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到2015年,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公众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落实到各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规划和行动计划中,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一方面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针对全省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特点,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