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三)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淮河、长江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干旱、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在丰水年全省水资源处于轻度压力等级,在枯水年处于高压力等级。农业种植区和人口密集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水生态形势也非常严峻。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将对水利基础设施以及跨省、跨区域的水资源调度等水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四)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气候变暖引起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中暑、心血管等疾病发生程度加剧,也可能导致由虫媒传染和不净水引起的疾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登革热、脑炎、出血热等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气候变化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五)影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运输安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导致部分桥梁垮塌、道路冲毁,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施工安全。雨雪天气导致车辆侧滑、甩尾,造成交通事故;暴雨(雪)、台风、龙卷风及大风大雾天气对水上交通客运、渡运等运输安全会带来严重影响,易导致船舶倾覆、碰撞等水上突发事件和险情增加。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二产”比重不断上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将形成倒逼机制。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加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亲和力。

  (二)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挑战。安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省。相对其他清洁能源,煤炭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大,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根本性改变。在能源消费方面,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三)对产业和能源技术创新的挑战。目前,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还不够先进,重点行业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重。在当前的产业转型和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存在,对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带来较大压力。

  (四)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碳汇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较为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不多,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增大。

  (五)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安徽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农业经济不发达且适应能力有限,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长期挑战。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安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安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安徽”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安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与尊重规律相一致,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有序推进必须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统筹考虑。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三)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继续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以及增强安徽省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