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省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50多个,试点面积超过200多万公顷。
(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利管理,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完成治淮14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通过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技术改造等,强化防汛抗旱保障措施和应急管理,有力提高了水利设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省直27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徽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工作。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的影响和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安徽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明显升高,降水的空间分布出现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对安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一)气温明显升高。近50年来,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1.5℃,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12-0.27℃/1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明显加快,增温幅度上升到0.65-1.0℃/10年。从各季来看,春、秋、冬季都在增暖,其中冬季增暖最显著,其次是春季。从区域来看,淮北和沿江的增暖趋势最明显。季节更替出现变化,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夏季变长。无霜期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全省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升高,低温日数显著减少。
(二)降水空间分布出现异常。近50年来,全省降水量及降水日数总体没有明显变化,但冬季降水量增多趋势明显,春、秋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0.7-2.0天/10年和1.0-2.4天/10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出现异常,最近几年汛期淮河流域降水偏多的概率加大,而沿江江南自2000年以来梅雨量持续偏少。暴雨雨量和日数增加趋势相对显著,平均每10年约增加2天,降水强度及频率增加。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一是旱涝加剧,淮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涝,而长江流域干旱年份明显增多;二是大降水日数增多,降雨强度增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三是大风、冰雹、龙卷、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四是雪灾、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发生频次虽然减少,但危害加重。
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假设未来温室气体分别有低、中、高的排放情景,利用全球气候模型开展每个情景下的安徽省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未来气候变暖趋势都将进一步加剧。
(一)气温将继续升高。与当前的气候(1961-1990年)相比,预计到本世纪前期(2010-2039年)全省气温将上升1.0-1.1℃,到本世纪中叶(2040-2069年)上升1.7-2.4℃,到本世纪末(2070-2099年)上升2.3-3.6℃。
(二)降水量将增加。与当前的气候(1961-1990年)相比,预计到本世纪前期(2010-2039年)全省降水量将增加0.8%-1.5%,到本世纪中叶(2040-2069年)增加4.4%-5.0%,到本世纪末(2070-2099年)增加6.1%-8.5%。北部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比南部地区明显。
(三)干旱近期增加,远期减少;雨、涝将持续增加且加重。预计到本世纪前期(2010-2039年),全省南部地区干旱将比现在略有增多,且重旱多于轻旱;北部地区雨涝将比现在增多,且重涝多于轻涝。到本世纪中叶(2040-2069年),全省旱涝格局出现转折,干旱出现频次急剧减少,其中北部减少最多,而雨、涝持续增多,重涝将多于轻涝。到本世纪末(2070-2099年),干旱将进一步减少,雨、涝进一步增多,且重涝将多于轻涝。
(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可能增强。预计未来夏季全省将可能出现更多的高温热浪天气,而低温冷害事件呈减少趋势。
三、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的影响
(一)影响农牧业生产。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得全省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复种指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8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2.1左右。沿淮淮北稻谷种植面积扩大,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越冬作物生长期提前,增加了遭遇春季低温冻害的几率。夏季高温热害则往往对水稻造成危害。气候变暖还导致病虫害、草害暴发和蔓延、地力下降等,需要增加施肥量、用药量和农事劳动量来补偿,最终导致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受极端气候事件加剧的影响,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另外,气候变化影响动物的采食量,从而影响动物的发育、生长;温差波动明显,也使动物对环境影响的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动物疫病防控压力。
(二)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群落适宜分布范围改变,植被带北移,从而打破原有的森林格局,破坏森林生物群落,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随着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衍栖息、越冬地等环境发生变化,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可能迁徙离开原居地,甚至离开安徽省范围。暖冬大大降低了虫害的越冬死亡率,加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与威胁。由于高温干旱天气增多,森林火险等级提高,防火压力加大。气候变暖使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还容易造成湖水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巢湖蓝藻屡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