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三)能源工业比较发达。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9265.65万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6%。从能源生产来看,能源产品主要是煤炭及火电,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6742.44万吨标煤;发电总量为874.43亿千瓦小时,其中火力发电总量853.76亿千瓦小时,水力发电19.67亿千瓦小时。一次能源生产量和电力生产量均占全国总生产量的3%左右。能源消费以煤炭、原油、电力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使用比例占到85%以上。2007年,全省共消费能源7753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省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大。

  (四)农林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0.0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5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9%;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58.22元,占35.4%。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茶叶、蚕桑,水果等。粮食总产量为2901.4万吨,油料产量199.2万吨,棉花产量37.4万吨,肉蛋奶总产量450.3万吨,水产品产量166.4万吨。全省共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4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9200万株,完成森林经营9.8万公顷,林业产值已达345亿元。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估算方法,全省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9881.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林业碳汇后,净排放量为29761.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排放以及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

  (一)化石燃料燃烧。经估算,2007年全省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为20071万吨。从排放量来看,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占全省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17%。从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来看,煤炭及石油消费的排放比例超过95%,其中煤炭燃烧排放占90.45%,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分别占7.9%和0.85%,其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占0.8%。

  (二)工业生产过程。经估算,2007年全省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共计8141.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7.25%。从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结构来看,排放主要来自于水泥熟料和钢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其中,水泥熟料制造温室气体排放占93.08%。

  (三)农业。2007年全省农业甲烷排放总量为52.7万吨,折合1106.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稻田甲烷排放量为35.83万吨,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13.02万吨,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为3.85万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省排放量的3.70%。

  (四)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2007年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甲烷总量为26.8万吨,折合561.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固体废弃物排放甲烷15.48万吨,废水排放甲烷11.27万吨。

  (五)林业碳汇。经估算,2007年全省森林碳汇总量为119.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汇量约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0.4%。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组织实施关停小发电机组和代发电量工作,截至2007年底,我省共组织实施关停能耗高、污染大的小机组229.8万千瓦;组织实施大机组代发小机组电量42.6亿千瓦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全省能源工业及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通过总量控制、市场准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加大水电投资、扶持太阳能产业、推广农村沼气工程等措施,全省清洁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至2007年,水电装机容量达151.21万千瓦,太阳能实际利用总面积达262.14万平方米,农村户用沼气达49.21万口,养殖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86处。煤炭在全省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在“十五”期间降低了7个百分点,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0.2%上升到2005年的2.0%左右。

  (三)加大节约能源力度,提高能源效率。组织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推广活动,在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万元GDP能耗由2000年的1.68吨标准煤降到2005年的1.36吨标准煤,五年内累计节能145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46万吨。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交通、建筑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生产排放。积极探索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重点组织实施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农林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全省县以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已由2000年的71.6%提高到2007年的82.2%,利用量由2014万吨提高到4909万吨。通过开展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等措施,200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6%,同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由40%提高到52%。

  (五)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为减缓排放做出贡献。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重点行业指导、认真组织申报、强化项目管理等措施,在项目开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39个CDM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年减排64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