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鼓励市、县(区)在区域统一标准内,按不同学校类型进行适当调整,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边远学校、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坚持“立足校内,规范校外”,做好小学生“午托班”管理。

  (四十一)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落实。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以生源地信用贷款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普通高中助学金政策。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大学生日常医疗制度。

  (四十二)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用三年时间,全省建立130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每年组织10000名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增长实践才干,寻求就业机会。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域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

  进一步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认真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聘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等就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十百千万”创业助力计划。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需要,在高校毕业生中继续试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实施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十一、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四十三)拓展闽台教育合作领域

  推动建立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吸引台湾高水平大学与内地大学在我省联合办学。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探索建立闽台高校之间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促进闽台高校学分、学历的衔接与互认。支持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引进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合作。

  进一步扩大对台招生。充分利用教育部赋予的单独招生特殊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台招生宣传力度,拓展招生渠道,争取更多的生源。加强对在闽台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台生在闽就业平台,做好台生在闽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的作用。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全力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着力先行先试。建设好“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和“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推动两岸高职院校校际及教育协会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学生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生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实训基地共享与共建等试点工作。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规划(2009~2012年)》。遴选一批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校,建设一批闽台高职专业交流合作学院,抓好一批“校校企”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支持职业院校与台资企业开展多形式合作,建设一批示范性实训基地,抓好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单独招生指标用于先行先试项目。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研究,取得成果,为制订推动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法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提供研究成果支撑和理论依据。

  扩大两岸校长论坛品牌效应,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持续办好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福建省高校港澳台学生普通话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持续开展海峡青年论坛、两岸青年联欢节等交流活动,增进两岸青年的情谊和了解。

  对台商子女在闽就读开辟“绿色通道”,在台商较为集中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市,分别选择 3~5 所办学水平较高的初中开设台生班,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单独招生,统筹安排入学。对参加中考的应届台商子女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十四)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大力引进国外智力,聘请高层次外国文教专家和学者来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状况的国际化教育,扩大与国外大学交换学生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懂得国际规则的金融、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