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

  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按学生就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按企业技术发展趋势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500门高职精品课程、100个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实施50个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职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支持中职学校直接进入企业、社区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中职学校举办企业中职班。试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推进工学交替试点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对技术性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推进“三段式”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实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较好的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模式,充分利用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资源优势,带动薄弱中职学校发展。

  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各设区市、职业院校定期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把职业教育同职业资格认定、技术等级评定及就业准入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部取得“双证书”,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90%取得“双证书”。

  五、加强高校内涵建设

  (十六)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培养高质量、多样化创新人才作为服务海西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高校全面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制度,全面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按需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组织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创新型工程师。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培训为重点,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组织开展本科质量工程检查评估,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及随机检查制度,建立保证教授为本专科学生授课的制度,将教学业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及高校学术委员会,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

  (十七)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着力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原则上不再新批准设立高等学校,个别因产业发展急需新设高校应经科学论证,并报省政府研究。根据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的需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建立起与海峡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好一批产学结合的集成电路、石化、光电、交通、动漫、工艺美术、核电、现代农业技术和物流等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积极发展工科教育,力争到 2012 年,工学类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 35%以上。将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核定、专业设置等紧密挂钩,统筹、合理确定高等学校发展总体规模和各种形式教育发展规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坚决调减或停止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长线专业招生。

  (十八)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根据海西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有特色和优势的省级重点学科,争取到2012年有部分学科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在全省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为重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培养适应海西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到2012年,争取在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海洋工程等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增50个以上专业学位点,争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占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40%以上。

  积极推进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新增一批博士、硕士授权专业点,建设好60个左右产学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成为我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基地,成为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基地。

  (十九)充分发挥高校在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创新

  平台的建设力度,到201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校企联系紧密、涵盖海西主要产业领域的创新平台群。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与支持高校跨省、跨校、跨学科、跨国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海峡两岸高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着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校科研队伍,争取在国家重大科研立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奖励上有重大的突破;继续实施“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壮大科研骨干队伍;加强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在省属高校实施“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培养一支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富有潜力的科研后备军。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效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高校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和服务企业等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主动服务企业,壮大高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继续组建一批海西建设重要引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着力打造高校技术转移中介平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推动教育部“蓝火计划”的实施;启动我省高校服务海西“彩虹计划”;在高校集中区设立“科技集市”,组织企业、高校开展技术对接活动;建设一支既懂现代科学又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的高校专门科技职业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6·18”平台作用,组织更广泛的省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海西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组织开展海西传统和特色文化、闽台区域文化、海西文化产业等重大专项和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在海西文化建设上起引领作用的精品成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