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出重点,全面整治,市容秩序规范化。各地在做好街景改造的基础上,按照“整治出实效,管理求规范”的思路,以“净化、序化、美化”为目标,以清理玻璃门窗乱张贴、乱设摊、乱堆放等为重点,开展了各类整治活动。泰州市对青年北路开展了“路面、墙面、顶面”的立体式专项清理,使路面破损、窨井缺失、门牌混乱、乱涂乱贴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盐城市对解放南路实施了拆违拆旧拆破的“三拆”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78处计2000多平方米。连云港市先后开展了“城市牛皮癣”、空调外机、建筑工地等专项整治。射阳县针对乱设摊、乱倒垃圾、乱抛杂物、乱倒污水、乱吐口香糖等“五乱”问题,不间断地开展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的专项整治,纠处不文明行为近万人次。通过开展全方位的专项整治活动,各地创建道路的市容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市容面貌有了明显提升。
(五)勇于创新,落实责任,管理措施长效化。巩固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是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真实体现。各地以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海安县持续开展市容环卫责任区星级评比活动,采取每月检查、半年评比以及揭牌、授牌、媒体公示等形式,有效保障了履约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无锡市马山街道成立了古竹路创建管理办公室,在成立20人管理队伍的同时,组建专门督察队伍,对管理队伍的履职情况开展督察,落实工作绩效与奖惩挂钩。宿迁市对市府东路分别制定了店招店牌“破损不过日、污浊不过周”、夜景亮化“小修不过夜、大修不过天”等具体工作制度。盐城、泰州等市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进一步强化动态管理,各类问题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在几年来的考核通报中多次指出,但仍未引起部分城市的重视。主要体现为:
一是对省级示范路创建标准仍解读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申报道路未做街景规划设计或未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开展工作,有的连建筑物立面出新、店招店牌整治等基础性工作尚未开展。申报道路普遍存在支路(巷)接口处环境与创建路段反差较大的现象,立面不整洁、管线零乱、占道经营时有出现;有的城市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还未真正落实,责任书名称沿用“门前三包”、“门前五包”等依然存在。
二是审批把关不严,广告、店招及门牌设置欠规范。一些城市存在广告与店招不分的现象,店招店牌中夹杂广告内容的情形较为普遍;有的道路广告密度过大,杂乱无序,色彩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且材质差、制作粗糙;有的道路门牌样式、规格、色彩不统一,门牌号码设置混乱;有的店招设置与工商部门核定的名称不符,甚至出现营业执照、店招审批表和实际店招三者皆不相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