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保技术开发。着力发展饮用水源保护、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2.环保咨询。加强环保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等的研究制订,加强循环经济和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服务。
3.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着力推进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置,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等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
4.环境监测服务。重点发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预警监测、监测仪器设备性能测试、污染治理工艺和产品检测等服务。
(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
着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废金属、纸张、塑料、玻璃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电厂脱硫石膏、粉煤灰、电炉炉渣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鼓励开展废铅酸蓄电池、废干电池、废弃电子电器、废旧轮胎、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充分发挥环保产业集聚区在实现环保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在现有特色环保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重点培育建设杭州环保服务、温州固废处置、湖州膜处理、绍兴环保服务、台州滤布产品、诸暨电除尘、玉环填料产品等一批集技术研发和集成、装备和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集聚区和基地要根据各自特点,着眼于提高装备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大力引进相关企业和各类人才,走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二)加快培育一批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动环保企业并购重组,鼓励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配套服务能力,着力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保产业体系。
(三)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研发中心,自主选择科研项目,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强环保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能源清洁利用、面源污染控制、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环保公共科技、环保装备科技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环保产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等功能,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临安环保产业园等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