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济南、德州两个世界级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研发生产基地,部分龙头企业拥有一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目前,全省已培育形成皇明集团、力诺集团、桑乐公司、东营天丰太阳能、枣庄黄金太阳、淄博福德等骨干企业群体。皇明太阳能集团开发的金属镀膜管可稳定耐高温700°C,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高温热发电领域。力诺集团发挥传统优势,形成了矿石开采-高硼硅玻璃管-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太阳能光热、单晶硅-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产品(工程)-节能环保材料-太阳能建筑工程综合设计,这样一条完整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链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桑乐公司自主研发的与建筑一体化数字太阳能热水器全面采用数字化自动控制与传感技术,实现了对太阳能集热系统远程监控。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科技支撑体系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政策措施不健全、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1、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逐步加快。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高端产业,在我省已经开始起步,并且正逐步由低端光伏技术产品研发向高端技术产品迈进。2008年,我省光伏发电及相关产品产能已达到260MW,主要集中在晶体硅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示范、太阳能灯具、景观应用等领域。力诺集团光伏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发电工程和光伏应用产品四大领域。东营光伏公司的硅棒生产、切片和电池组件等项目已建成投产,电池组件产能200MW,产品90%销往欧洲市场。
2、太阳能热水系统逐步普及。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了“太阳能科普万里行”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太阳能应用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太阳能的认识,催生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如同电视、空调、洗衣机一样,走进城乡居民家庭,成为生活必备品,全社会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围绕提高太阳能热水系统普及应用率,各级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在国家和省政策扶持下,建成了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示范项目。2008年,全省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使用量达到2000万平方米,城市普及率达到20%以上。
3、太阳能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2006年1月1日《
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为推进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各部门围绕推动太阳能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标准,产生了良好效果。省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阳光宾馆(学校)工程,利用节能专项资金支持省内三星级以上宾馆和各类学校安装使用大型太阳能集热系统。2007年以来共支持了300多个太阳能集热项目,安排补贴资金近亿元,安装集热系统日产生热水8万余吨。济南、烟台等11个市出台文件,鼓励或强制实施太阳能与建设一体化设计与施工。这些政策标准的实施,为推动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