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使之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突出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使规划建立在依靠市场、反映市场、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找准我市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努力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使之尽快形成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板块。同时,善于借助外力,主动与周边城市、内陆腹地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主要目标
加强规划目标及指标的研究,力求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同时,更要突出那些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反映战略重点的具有标志性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保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要与国家、省、市提出的阶段性目标相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选择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也要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增长;结构调整的目标,要反映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的要求;改善民生的目标,要反映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生态环境的目标,要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要求。
(二)战略重点
依据国家和省里的研究重点,立足威海实际,初步确定规划的重点为:如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结构转型;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城乡结构,改善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调整区域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形成等。
三、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主要是进行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组织规划编制研讨班、基层调查调研、外地考察学习等活动,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学习领会国家、省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精神,广泛听取部门、市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建设重点等。2009年11月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