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我省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投入力度大,机械更新较快,机械化还田率较高,接近50%;苏中、苏北地区机械更新速度较慢,机械化还田率仅为20%。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10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5个试点县和30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建设,启动秸秆还田财政补贴试点工程,要求示范县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达到50%以上,为在全省全面推行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奠定了良好基础。
  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稻麦双套还田、堆沤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利用方式近几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秸秆有机肥加快发展,对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肥力具有良好效果。全省现有28家秸秆有机肥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商品有机肥约50万吨。
  2.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农村直接生活燃料、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随着近年来秸秆发电步伐的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008年,全省秸秆能源化利用近800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0%,其中农村直接生活燃料利用占16.5%,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利用等占3.5%。各种利用方式中,秸秆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比例在下降,苏南地区下降较快,苏中、苏北地区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约占18%左右;秸秆发电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加快推广,秸秆固化和炭化已步入实用阶段。
  秸秆发电。据测算,每2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吨标准煤的热值,其平均含硫量仅0.38%,远低于煤1%的含硫量,且秸秆焚烧后的灰烬含有丰富的钾、镁、磷和钙等成分,可用作高效肥料。秸秆发电分直燃发电、混燃发电和气化后发电三种方式,我省以直燃方式为主。直燃发电是通过在高温高压锅炉中直接燃烧经过预加工的秸秆产生热能,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能。目前,用于直燃发电的秸秆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黄色秸秆,主要是玉米、小麦、稻草等秸秆,具有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等特点,为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上料量,需将秸秆按一定的规格打捆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第二类为灰色秸秆,主要是棉花秸秆、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的木本类植物,需破碎加工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两类秸秆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有所不同,收集、贮运、处理难度和燃烧特性差异明显,用黄色秸秆作原料发电比灰色秸秆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我省秸秆发电又以黄色秸秆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秸秆发电企业的秸秆资源利用量。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核准28家秸秆发电企业,有7家企业已并网发电。
  秸秆沼气。我省农村沼气起步早、发展快,是提供农村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0.9万个。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秸秆沼气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已有1万多户使用秸秆沼气,利用量1万吨左右,不仅为农村沼气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为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随着农村居民集中点建设步伐加快,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正在逐步推广,目前金坛等地已开展试点工作。
  秸秆气化。秸秆通过热解气化将低值的秸秆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燃气,提高了农村生活用能质量和效率,方便了农民群众生活。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开始推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实行集中供气。每个供气300户的秸秆气化站(必要基础设施、1台机组、500立方米储气柜、300户管道及灶具配件、2名维护人员)总投资在120-150万元,正常运行年消耗秸秆量为280吨,每公斤秸秆可产气2立方米,每个农户每天需用气5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秸秆气化站72处,年利用秸秆量约2万吨。已建成的秸秆气化站主要分布在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地,占全省的50%以上。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炭化。秸秆固化成型是在机械设备的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为成型燃料,可以替代木柴、原煤、燃气等燃料,广泛用于取暖、生活炉灶、锅炉、生物质发电厂等,是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规模还不大,但发展前景广阔,江宁、丹阳、泗阳等地已开始试生产,苏州已开发出水稻秸秆压块成型技术。高邮市积极推进秸秆固化成型,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在20个乡镇各建立一个秸秆固化加工厂,建成100个收贮点,进行企业化运作。
  秸秆固化成型后再经炭化,单位热值提高,取用方便,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家用取暖炉、供暖锅炉、工业锅炉及秸秆发电等方面,目前在我省尚处于起步阶段,泰兴、溧水、溧阳等地秸秆炭化开始试点,已生产出燃料块、蜂窝碳、碳粉、机制木炭等。
  3.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目前主要应用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编织、化工等领域,全省年利用量已达320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8%左右。苏南、苏中、苏北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8%、5.6%、9.2%。
  秸秆板材、造纸、编织等行业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形成了一批规模化企业。苏北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工业原料化利用规模较大,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秸秆制板产量已占全国的1/5。灌南县大盛板业有限公司引进英国核心技术,用麦秸秆生产“均质板”装潢材料,新型、环保,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秸秆造纸主要以江苏新大纸业为主,年秸秆用量已近20万吨,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势头较好,其规划的扩能增产项目投产后年秸秆用量预计将达80万吨。秸秆编织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形成一批秸秆编织专业村、专业镇,赣榆县草帘编织年利用秸秆量突破100万吨,销售收入3亿元,产品远销山东、河北、东北等20多个地区,还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张家港市一家企业以稻草为原料生产榻榻米出口,年利用秸秆超过5万吨。其他地区在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一批秸秆用量较大的特色企业,部分地区还利用秸秆制作工艺品、花盆等。
  秸秆新型建材、秸秆化工等新领域开始起步并加快发展,为秸秆深度利用拓展了新空间。利用秸秆生产秸秆墙体材料、秸秆彩瓦、秸秆防火板、秸秆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势头较好,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秸秆化工实现突破,世界上最大的酶发酵基地落户苏州太仓,利用国际先进的酶技术生产第二代燃料乙醇,2010年将投入规模化生产。另外,利用秸秆还可提取焦油、木醋酸、木糖醇等物质,徐州市苏能秸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开始生产。
  4.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指通过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技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2008年,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量210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左右。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饲料化利用率分别为5.5%、4.7%、5.2%。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和饲料出口带动,日本、韩国每年从我国进口饲料高达2000多万吨,推动了秸秆饲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省秸秆饲料产业也呈加快发展势头,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张家港市格瑞恩饲料公司已研制出秸秆高能饲料,并成为我省奶牛养殖主要饲草饲料来源;灌南、赣榆等地大力推广秸秆氨化养畜技术;泰兴市利用秸秆调制技术,有效解决了山羊冬季饲草问题;东台市利用青贮、微贮和氨化处理秸秆量约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12%。
  5.秸秆基料化利用。包括食用菌基料和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目前主要以食用菌基料为主。秸秆作为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生产食用菌,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食用菌后的基料富含营养,既能加工成饲料实现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省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部分地区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利用格局。除用作食用菌基料外,秸秆还用作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虽处于起步阶段,秸秆利用量不大,但呈加快发展趋势。2008年,全省秸秆食用菌基料利用量110多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3%。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秸秆基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1.8%、3%。高淳、金坛、沭阳、丰县等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带动秸秆基料化的快速发展,在当地秸秆综合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淳县是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利用秸秆量超过10万吨,约占全县秸秆总量的40%。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