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文明素质和语言修养,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充满自信、有独立见解,理解、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用语文明得体。
(三)关于选修课程的教学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满足个性需要,发展特长,完善语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就业、创业奠定扎实有效的语文基础。
教学中要关注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 侧重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表达与交流提高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专业类模块”侧重培养学生与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语文应用能力。
“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的教学,要结合各子模块涉及的不同文体和阅读目标的差异,注意教学的不同侧重点。文学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实用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对信息、事实、观点等方面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表达与交流提高模块”的教学,要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但不以传授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追求理论的系统化为重点,而要突出实际操作,突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立足语文实践,致力实际应用。
专业类模块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语文素养的需求,考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既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需求就语文讲语文,也不能失去语文教学的特色,上成专业课。
选修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敢于探异求新,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注重专业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即将所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和激情。  
选修课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要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不能因其拓展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专业实际。要适合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注意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关内容的联系。
(四)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
语文实践活动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学习内容方面要有大语文观念,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方面;教学的方法也不是通过单项的听说读写或情景模拟来实现能力的提高,而要利用家庭、校园和社会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融探究、实践、体验、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之中,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留有更大的空间。要注意课内课外结合,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要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热情,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活动,尝试成立语文社团,编印文学小报刊,建立文学网页等,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评价建议
(一)总体建议
1.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评价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导向性的原则,围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根本目的,结合学分制、弹性学制和课程分段的实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起点;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以教师为主,学生、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评价方式要兼顾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功能要注意诊断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2.评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减少对单纯机械识记内容的测试,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减少单一的试卷测试的方法,灵活采用观察、课堂提问、社会调查、写作、采访、演讲、座谈、课题综合作业等评价方法;减少非此即彼的简单题型和标准答案,允许和鼓励言之成理的分析和判断,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评价由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类型组成。形成性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兴趣、方法、能力和态度,多采用观察、提问等方法;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考查和考试的方法。
4.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一般分为定性和定量。定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评语;定量评价可采用合格制、等第制、百分制。形成性评价以定性为主,也可以用定量评价。考查一般采用合格制、等第制;考试采用百分制或等第制。
5.评价要统筹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功能。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形成性评价,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提升学习目标,促进提高和发展。
6.评价既要注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它们的区别。要积极探索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尽量统一不同选修内容的评价标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7.课程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时,要关注教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执行情况。
(二)必修课程的评价
1.“基础知识应用”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规范使用汉字的情况和正确地遣词造句、恰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借助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注意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的能力。
要注意考察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特点,领悟文章深刻内涵,深入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要注意考察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翻译重点文言语句的能力。借助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增强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3.“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对口语交际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能否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能否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应注意了解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的参与意识和态度。
评价时要注意创设交际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索口语交际评价的规律,逐步构建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能否准确表达真情实感。
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写作中的“亮点”,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三)选修课程 提高模块的评价
1.“基础知识应用”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用词是否贴切、生动、形象,能否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不同句式加强语句表达效果。
2.“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所选子模块的自主阅读量。
3.“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状况,关注学生写作中个性的彰显、创新思维的展露与思想升华。要注意考察学生在语言交流中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对真实意图、隐含信息的把握能力,考察学生在复杂语境下运用口语交际技巧的能力。
(四)选修课程 专业类模块的评价
要对学生专业领域所需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察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作品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概括、分析以及汇总的能力;考察学生写作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对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情况。
(五)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将其纳入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活动成果的独特风格、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新等等,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可以用来进行语文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同时也包括诸如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形态模式等非物质要素。
(二)《课程标准》和据此编成的教材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组织语文教学,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三)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其他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重视对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四)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
(五)学校应创设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图书馆应配备相应的书刊和教学辅助资料。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校外产学研基地等建立稳定的联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六)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开发者,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选择课程资源,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活化自己的教学活动;学生应成为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主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语文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五、课程管理建议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是由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五年制高职语文要加强课程管理,控制和校正课程实施的偏差,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课程改革,使学生得到自主、全面、持续的发展。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的课程管理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坚持规范性、指导性、稳定性的原则。
(三)要建立健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各方面要相互配合,进行全过程管理。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课程管理理念,依法治教,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界定下级部门课程管理的范围、权限和责任,指导、检查下级部门的课程管理工作。要对学校课程的管理进行考核、督导,调动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导向,推动课程的落实。对不执行《课程标准》规定,随意地删减内容、压缩学时、降低教学目标等行为要进行严格管理,杜绝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发生。
(五)教研部门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评价活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
(六)学校要明确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等;要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规范和严格进行课程管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确保学校语文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七)教师要强化课程标准意识,准确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认真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实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要真正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教师一道,合力打造优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家长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习惯、效果的督促和检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部分 附 录

一、常用文言虚词 (12个)
而 乎 乃 其 且 所 为 以 于 则 者 之
二、常用文言实词(10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兵 病 朝 乘 诚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干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就 举 绝 克 类 怜 弥 乃 内 期 奇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使 是 适 书 孰 数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徐 许 阳 要 遗 贻 易 阴 再 造 知 治 诸 族 卒 走 
三、关于课内诵读篇目的建议
(一)古代诗词
《诗经》,如《伐檀》、《东山》等;
《楚辞》,如《九章 涉江》等;
《古诗十九首》,如《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等;
魏晋诗歌,如曹操《短歌行》、陶潜《归田园居》等;
唐诗,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贺《李凭箜篌引》等;
唐五代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宋词,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二)古代散文
先秦散文,如《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荀子 劝学》等;
魏晋散文,如李密《陈情表》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王勃《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欧阳修《秋声赋》、苏洵《六国论》、苏轼《前赤壁赋》等;
明小品文、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等。
(三)古代戏曲
元曲,如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等。
(四)白话诗文,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四、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列夫 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 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普希金、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专业教师商议推荐。

附件二: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1. 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注意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内容的特点,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大模块。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修模块的内容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应用中应是最广泛的。限选、任选模块的内容,应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精选最基本的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增加一些问题探究等内容,构建简明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与学生认知基础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处理等能力要求,适度加强贴近生活实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避免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
2. 关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
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必要调整与更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数学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评价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层次,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实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标准确定及课程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1. 课程框架
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必修模块,限选模块,任选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干个单元。

模 块

系 列

单   元

建议课时

必修模块

(160课时)

一、代数基础

知识

集合,不等式

12课时

二、函数

函数概念与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22课时

三、三角(Ⅰ)

三角函数,加法定理及推论,反三角函数

24课时

四、几何(Ⅰ)

立体几何(Ⅰ),平面解析几何(Ⅰ)

32课时

五、概率统计初步(Ⅰ)

概率初步

10课时

六、微积分(Ⅰ)

数列与极限,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微分及应用, 一元积分学,定积分概念及运算

60课时

限选模块

七、概率统计初步(Ⅱ)

计数原理,排列组合,概率统计

24课时

八、三角(Ⅱ)

正弦型曲线,解三角形

10课时

九、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

10课时

十、几何(Ⅱ)

立体几何(Ⅱ), 平面解析几何(Ⅱ)

24课时

十一、复数

复数

8课时

十二、线性代数初步

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

26课时

十三、微积分(Ⅱ)

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应用,无穷区间上的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

56课时

任选模块

十四、数学软件应用

十五、数学文化


2. 选课建议
本《课程标准》提供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多种不同的选课组合。
所有专业应该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专业可根据需求在限选模块中选择学习内容,课时约为60-70。选学内容建议为:
文科类专业:概率统计初步(Ⅱ)、线性代数初步及微积分(Ⅱ)的相关内容;
工科类专业:三角(Ⅱ)、平面向量、几何(Ⅱ)、复数及微积分(Ⅱ)的相关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意愿、专业方向、学习基础,在任选模块中选择内容安排讲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能力。
3.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包含六个系列,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数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第一系列 代数基础知识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集合、不等式。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在本系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
不等关系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基本数量关系。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相等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在本系列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从而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含义,会求解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内容与要求]
1. 集合(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不属于”关系。
②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
③认识一些特殊数集的记号。
④了解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子集、真子集的含义。
②通过实例,了解两个集合相等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写出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②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不等式(8课时)
(1)不等关系: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体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绝对值不等式
①体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绝对值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会解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说明与建议]
1. 在集合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集合概念。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熟悉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2.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过程,重点掌握判别式 时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在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换元法解形如 ,  的不等式。
[参考案例]
例1 如果集合 { N},那么集合A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  )
A.{1} B.{0,1} C.{-2,-1,0,1}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例2 某班级每人都报名参加运动会, 分别表示参加跳远、铅球和跨栏比赛的学生集合, 表示报名参加运动会的学生集合,那么班级中同时报名参加跳远和铅球比赛,但没有参加跨栏比赛的学生的集合可以用集合运算表示为(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