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请省在2009年下半年召开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及清远、汕尾市的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进行部署。
3组织开展亚运空气质量保障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及预测试工作。一是在2009年11月至12月期间,组织实施亚运同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工作,全面检验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运行机制,为亚运会期间空气质量测报工作积累经验。监测点位的布设分为两个层次,广州市作为核心区域共布设24个监测点,其中18个主要监测点涵盖所有的国控点和亚运场馆监控点,全面反映广州市和运动场馆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周边区域布设38个监测点,涵盖承担亚运项目的周边城市和“珠三角”各城市。设立4个“珠三角”大气成分观测点、1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点、3个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点和13个气象基准站协同观测,全面分析污染成因。二是充分利用法定假期和重大社会活动带来城市交通、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时机,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以及科研团体进行空气质量观测,在2010年的元旦、春节、国庆等公众假期,以及机动车限行时间段,测试和评估模拟限行机动车措施的环境效益。三是在亚运会前选取适当时机,以广州市、广州市与珠三角城市联动两种方式,分别实施机动车黄标车限行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测报演练,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亚运场馆核心区域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同步观测,测试亚运城市交通及空气质量保障管理能力。
4组织实施亚运会前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组织落实全市亚运会前的各项空气污染控制措施,重点抓好火电厂、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排放挥发性有机物行业等五大污染源的控制,确保到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
5加强亚运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建设。针对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需求,一是加强空气质量测报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亚运场馆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建设;强化对臭氧、颗粒物细粒子等大气复合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及环境空气质量立体观测能力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空气质量预报系统,逐时地、动态地反映空气质量现状和预测未来2至3天内的空气质量变化;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气象局、高等院校建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作为亚运空气质量保障空气质量监测的补充,为亚运会空气质量测报提供技术分析支持;建立专家会商制度,为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提供决策支持。二是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加强环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广州市环境监管水平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