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现措施。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充足的体育资源、便民利民的政策和服务措施,满足群众多方面体育需求。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体育服务制度。
六、公共交通均等化的建设目标及实施路径
(一) 建设目标。
到2011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到2014年,逐步提高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比重,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建立相对完整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到2017年,公共交通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以及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相衔接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交通客运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惠及城乡、全民共享的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二) 阶段目标及实现措施。
1.第一阶段:2009-2011年。
(1)阶段目标。
--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到2011年,全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5标台、中小城市达到10标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中等城市达到25%以上、小城市达到20%以上;城市快速干线的公交承运速度达到25公里/小时、普通干线达到20公里/小时;城区站点覆盖率大于70%,公交车停车供应能力提高到90%以上。
--全省基本完成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任务。到2011年,完成4000公里行政村之间公路路面硬化。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建成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广州-清远、佛山-肇庆以及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长隆段等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构筑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轴。
--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到2011年,基本实现镇级有站、村级有亭和有通客运班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的目标。
(2)实现措施。
--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设施建设优先、使用路权优先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加快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与珠海、惠州、东莞、佛山等大城市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城际轨道交通主轴网络化格局;加快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市内轨道交通(地铁)建设,启动东莞、佛山等大城市市内轨道交通(地铁)建设。中等城市建设以大容量公交车为主体、基本覆盖全部城区的公交系统。逐步提高小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优先发展以大运量快速交通运输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
--加快推进通行政村路面硬底化工作,基本完成有条件的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底化。
--推动短途公路客运班车向公交化模式运行转变。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客运站场投入机制,加大农村站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制定完善的公共出行信息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公交一卡通平台建设。
--初步构建珠三角地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2.第二阶段:2012-2014年。
(1)阶段目标。居民各种出行需求基本满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主体网络,逐步提高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比重。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系,确保农村公路正常通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初步建立相对完整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
(2)实现措施。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量力而行、有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调整客运价格,保持公共交通低票价优势,提高公共交通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通过政府投入、村企共建、村民义工投入等方式,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完成中心城市周边农村线路公交化改造;提升公交一卡通平台为公共出行一卡通平台,进一步扩展一卡通的应用范围。
3.第三阶段:2015-2017年。
(1)阶段目标。公共交通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建成全省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轨道交通通车里程逐步提高,运送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相衔接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交通客运网络。
(2)实现措施。完善公共交通投入机制,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位;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重点扶持农村的村镇(乡)之间、镇(乡)镇之间的短途客运交通,扩大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
4.第四阶段:2018-2020年。
(1)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成多层次和普遍服务的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现“1小时都市生活圈”。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2)实现措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全面应用;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建立完善的珠三角综合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城市公交、地铁、出租、公路客运、城际轨道、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做到无缝衔接。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构建全省公共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七、生活保障均等化的建设目标及实施路径
(一) 建设目标。
到2011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对象保障标准,使应该得到基本养老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人都能享受相关的待遇或服务。到2014年,建立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形成城乡统筹的生活保障体系。到2017年,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人群、城乡与地区差别,逐步提高均等化程度。到2020年,建立适合广东省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的、具有相当高均等化程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 阶段目标及措施。
1.第一阶段:2009-2011年。
(1)阶段目标。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省级调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省级统筹模式,修改完善省级调剂金管理使用办法,增强省级调剂能力,均衡地区负担。2009年,制定和执行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和统筹项目,统一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和规程;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基本统一;加快实行统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全省统筹水平。争取列入国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建立健全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