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及省船舶产业政策
要落实国家、省、市船舶制造业调整、振兴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加强造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
(二)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要创造良好的信贷融资环境。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建立船舶产业研发、设计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尽快制定和规范船舶企业税费管理办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加快船舶产业园区发展。要充分利用益阳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发申报项目,支持船舶企业加快发展;指导做好园区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滩涂、岸线等造船用地管理办法,采取征用、租赁和临时借用等形式,确保园区和项目建设用地。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航道建设,不断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同时要建设好通往园区的道路;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电力设施建设,确保企业生产和园区发展用电;做好通信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与控制,提升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要通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船舶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促进现有船舶企业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同时吸引新的船舶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劳动人事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位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外优秀专业人才。要组织船舶及配套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广开渠道引进船舶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职院校资源,培养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我市船舶基地发展的需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机电安装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六)不断加强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