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


  (二)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活动,围绕扩大优质家禽、沙糖桔、有机稻、无公害蔬菜、奶牛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和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等“四大特色基地”规模,重点抓好家禽、水果等13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力争到2012年,创建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个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5个以上,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5个以上。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扶持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销超过5亿元、10亿元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对农户的幅射带动作用。规划和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把农业各个产业的培育、各个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转化为具体项目加以推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采取贴息补助、税费优惠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到2012年,建成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100家市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达到40%以上;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左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化水平处于山区市前列,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港澳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菜篮子”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江河流域治理,到2012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江堤达标加固和主要河道重点治理任务。抓好省人大机电排灌工程和省人大水库移民议案实施工作,确保2009年如期结案。支持农民开展农村小流域、小山塘、小灌区、小电排站、小陂头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沟、渠、路、电等设施的维护、完善与配套,提高农田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大规模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加快标准化鱼塘整治和新基地建设,提高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加快开发和应用功能型、节能型的农业设施,推广温室、大棚、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无土栽培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工厂化等技术。健全扶持农机发展长效机制,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稳步提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编制农业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改善农村灾害防御设施,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

  (五)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加强对公益性机构的财政保障,经营性机构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力争2010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落实农业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普及。加大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预警和防控研究力度,切实减轻病虫和重大疫病造成的损失。加强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实现“清洁无疫”的防控目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行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和重点龙头企业、重点户”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平台,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技术进村入户。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