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提升、环境保护、“三农”、安居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项目和资金补助。2009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5项,总投资629亿元,其中年内计划投资105亿元。加大项目审批跟踪力度,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已批和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做好要素保障、政策处理、施工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把握政策导向,谋划、储备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赢得主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建设局、市审计局,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金华银监分局
12、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支持企业拓展服务营销网络,引导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机遇,开拓内销市场。积极开展“家电下乡”,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新创办乡镇连锁超市、农村连锁便利店300家。探索连锁经营模式,建立农资流通体系,新建农资连锁店120家。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物价监管。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住房消费,引导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市区争取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完成税收2亿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经济适用房7.9万平方米,解决1370户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
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工商局、市贸易粮食局、市供销社、市发改委(物价局)、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局、市质量技监局、市人防办
13、努力保持出口平稳较快增长。把确保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走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路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现外贸出口98.6亿元。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挥海内外婺商作用,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到境内外开展商务考察、推介、参展等活动。全面落实国家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出口品牌培育、新兴市场拓展、国际贸易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及时办理企业出口退税,扩大外贸发展资金、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规模。加快大通关及电子通关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出口贸易便利化。抓住国际市场价格回调的机遇,扩大重要资源和装备的进口。加强国际经贸形势预警和宏观指导,有效防范贸易风险。
责任单位:市外经贸局、市国税局、金华海关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经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市发改委、市统计局
14、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招商“引智”工作,实施海外“引智”项目30项以上,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著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使开放型经济从商品流、资金流向商务流、信息流、人才流拓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和境外投资,完成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3500万美元,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利用优质生产要素。重视发展“金华人”经济,引导鼓励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抓住长三角扩容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利用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提前做好旅游经贸的对接推介。精心举办义博会、五金博览会,办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招商会,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浙洽会、哈洽会等重要展会,推动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外侨办、市协作办、市工商联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旅游局、驻京联络处、驻沪联络处
四、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1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年”活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8万亩、总产量76万吨以上。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着力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品牌和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10个。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启用金华农业展览馆,办好第七届农交会和苗交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全年销售额115亿元;推进农村专业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00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完善农业责任农技员制度,继续推进“农民信箱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完善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推动各类政策资源有效转化为农民的直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