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上升到6083.77万吨标煤,其中煤炭占85.34%;万元GDP能源消费强度为3.34,分别比2005年和2010年下降19.26%和14.56%;能源消费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0亿吨CO(2下标)当量,比2010年增加51.07%,是2005年的2.58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8.26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至21.16吨。
二、强化节能情景
强化节能情景下,宁夏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基准发展情景不相同,在严格执行节能政策并实现节能目标的情况下,全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升高,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强度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20%,由此较大程度减缓全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基准情景也有较大幅度降低。
——到2010年,宁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309.89万吨标煤,其中煤炭占85.44%;万元GDP能源消费强度为3.31,比2005年下降20%;能源消费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361.19万吨CO(2下标)当量,比2005年增加43.3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9.62吨降到2010年的8.36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9.79吨增加到13.17吨,同比增量比基准情景有一定幅度的减少。
——到2020年,宁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4819.78万吨标煤,其中煤炭占82.82%;万元GDP能源消费强度为2.65,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20%;能源消费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1.17亿吨CO(2下标)当量,比2010年增加39.42%,比2005年翻了一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浓度为6.41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42吨,同比增量继续减少。
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及效果分析
宁夏温室气体排放中,能源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80%以上,是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潜力所在。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宁夏温室气体的排放速度和排放强度。
——对比基准发展情景和强化节能情景,宁夏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到2010年,在节能和能效提高的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583.91万吨CO(2下标)当量,减排率15.93%;到2020年,减排量为3366.80万吨CO(2下标)当量,减排率为22.41%。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减少宁夏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l0年、2020年分别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474.67万吨CO(2下标)当量和2801.06万吨CO(2下标)当量。其中,到2010年,宁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煤层气、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分别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197.32万吨CO(2下标)当量、219.24万吨CO(2下标)当量、21.92万吨CO(2下标)当量、17.77万吨CO(2下标)当量、18.42万吨CO(2下标)当量;到2020年,分别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1197.71万吨CO(2下标)当量、1096.20万吨CO(2下标)当量、438.48万吨CO(2下标)当量、25.88万吨CO(2下标)当量、42.79万吨CO(2下标)当量。
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
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健全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草原法》、《
土地管理法》《
环境保护法》、《
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能够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法规体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宁夏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宁夏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设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
二、加强机构和体制建设
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办公室的议事协调职能。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自治区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问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和整合地方、部门和行业资源,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三、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产品收购流通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框架,健全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等,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制定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标准等;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的执行检查。
四、提高科技领域管理水平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和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