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6个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县,发展设施农业100万亩,其中中南部地区50万亩。重点培育和壮大枸杞、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牛、红枣、蔬菜、酿酒葡萄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的避灾能力,提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选育抗逆品种。改进作物品种和布局,培育和推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高、适应性广、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综合抗性突出的动植物新品种。
——遏制草原荒漠化加重趋势。建设人工草场,封山禁牧,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场面积,防止荒漠化蔓延。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
(二)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
——加强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对六盘山水源涵养林、贺兰山、罗山自然保护区等林区实行严格的禁伐保护。保护好湿地,增加湿地面积。
——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警预报、监测、扑救助、林火阻隔、火灾评估和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及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选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不断提高森林植物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竞争及适应能力。研究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技术,特别是研究开发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水资源。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加快水资源控制性工程(水库等)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
——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广综合节水技术。重点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转化机制、优化配置和污水、中水、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生物节水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扬黄丁程辐射范围内无水源的地区,扩大工程供水范围,以扬黄水为水源,沿公路干线布设供水工程,保证大旱之年群众就近拉水;在有水库、塘坝等蓄水条件的地区,以库、坝为水源,建设供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无地表水、地下水,居住偏远分散,距离水源工程较远的地区,配套完善水窖和集雨场,提高水窖蓄水能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加强城市节水的宏观调控及管理。依据《宁夏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编制城市用水、节约用水规划,科学合理制定水价,利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全面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损失率。进行城镇居民饮用水与卫生间用水分离式管网改造,建设示范区,加快城市中水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行各种节水器具。
(四)气象科技。
——制定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提高综合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监测。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构建多部门协作共享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平台。重点提高气象灾害脆弱区和频发区、主要战略经济区、重要交通干线及枢纽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建立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城市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电力、交通、通信、市政给排水工程等规划设计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并制定相应标准,提高其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在深入研究宁夏气候变化基本事实与归因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上,编制《宁夏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资源的普查与评估,为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科技支撑。
第五部分 宁夏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政策措施效果分析
一、基准发展情景
基准发展情景下,宁夏未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继续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幅较大,单位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预计到2010年,宁夏GDP达到1200亿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79%。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经济发展方式将有明显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比2005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到47%左右。预计到2020年,宁夏GDP超过2000亿元,约为2005年的3倍。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能源化工产业仍将是宁夏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仍然是宁夏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宁夏全社会能源需求增速比“十五”期间将有所减缓,但增量仍然较大,特别是煤炭消费量增长较快。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装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除了自治区内的需求拉动外,还有相当部分电力外送。电力仍然会在宁夏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区内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焦炭等项目的逐步投产,新型煤化工产业将有较快发展。其他工业行业总体规模变化不大,电解铝、电石、水泥行业的产能将适度增长。主要工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将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
——一到2010年,全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912.44万吨标煤,其中煤炭占86.35%;万元GDP能源消费强度为3.91,比2005年下降5.50%;能源消费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9945.11万吨CO(2下标)当量,比2005年增加70.5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9.62吨增加到2010年的9.95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9.79吨增加到2010年的15.6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