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冶金行业,一是电解铝生产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逐步淘汰自焙电解槽和150千安以下的预焙槽。铅熔炼生产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他氧气直接炼铅技术,改造烧结鼓风炉工艺,淘汰土法炼铅;利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和各类蒸汽,推动企业节能降耗。二是铁合金行业实行总量控制,淘汰10000千伏安以下的小铁合金炉;采用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探索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减低综合能耗。
——在化工行业,采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断炉烟气余热技术,并改造蒸汽系统。煤造气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烧碱生产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工艺,全部采用离子膜法烧碱工艺。新建电石炉采用密闭式且容量在25000千伏安以上,并配套炉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建设100万吨级以上PVC、甲醇、二甲醚等下游延伸产品。
—一在造纸行业,化学制浆采用低能耗新工艺。造纸机采用新型脱水器材、宽区压榨、全封闭式气罩、热泵、热回收等技术。调整原材料结构,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废纸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在建筑行业,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银川市要实施节能65%的标准。对已建民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到2010年,银川市完成改造面积20%,其他地级市政府所在城市完成改造面积10%,小城市完成改造面积5%。城市建筑物要加大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促进宁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尽快立项并开工建设。宁夏的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河干流上,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实现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78亿千瓦时。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宁夏硅石资源优势,加大太阳能多晶硅生产能力建设,把宁夏建成国内太阳能光伏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一定规模的多晶硅和单晶硅生产能力,并逐步向上游产品(多晶硅生产)和下游产品(硅片加工)领域扩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利用荒漠、荒滩等空闲土地,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一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继续扩建原有风电项目,积极开发新的风电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石嘴山、中卫、固原、青铜峡、陶乐、海原、红寺堡、贺兰山、麻黄山、长山头、宁东、太阳山等风电场,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一一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在引黄灌区建设生物液体燃料示范基地,在条件适宜地区开展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并逐渐扩大其生产规模,全面推广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在银川平原北部开发、改造盐碱荒地和重度盐渍化耕地,种植甜高粱、转基因玉米、莲藕三大能源作物,建设旱生和水生两种类型生物质能源基地。
(三)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重点抓好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含吴忠太阳山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同时,鼓励国家已核定的自治区16家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园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在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电力、冶金、采掘、化工等重点行业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技术,同时加快园区内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废水资源化。
——在宁东化工产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集中治污和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同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
(四)改善生态系统,增加林木碳汇量。
——继续加强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贺兰山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引黄灌区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加快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步伐,重点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实施好湿地保护工程;在中部干旱风沙区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实行划管封育、人工种草,发展舍饲养殖,恢复草原植被。实施好宁夏全国防沙治沙省级示范区工程,采取封造结合的治理模式,重点治理区域内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沙漠边缘及农牧交错区的风沙源;在南部黄土丘陵区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六盘山土石山区严格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构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木碳汇能力。
(五)改善农业生态系统,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
——引黄灌区大力推广集约化农业生产,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施用有机肥和环保型肥料,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亚氮排放。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选育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推广规模化和科学化饲养技术,降低甲烷排放强度;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碳贮存量。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农业。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黄灌区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着力抓好渠系改造和田间工程建设,完善排灌体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重点建设田间灌溉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旱作节水示范区;南部山区加快库井灌区综合改造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黄土丘陵生态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