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极参与和合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国内外的合作。继续推进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总体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取得新进展,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宁夏将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政策导向,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源节约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宁夏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再降低20%。力争使大型企业的重点产品能耗达到国内中上等水平。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利用,不断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2.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5万吨,煤层气年利用量达到1.73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70%;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42.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万吨,煤层气年利用量达到2.52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8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利用矸石、余热建设的电厂装机达到150万千瓦;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利用矸石、余热建设的电厂装机达到210万千瓦。
——加快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先进的农牧业种养技术,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加大农村沼气、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控制农业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到2010年,农村沼气年利用量达到9752万立方米;到2020年,农村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3852万立方米。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营造、六个百万亩、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尽可能增加林木碳汇数量的目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发展到20万公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10万公顷,治理程度累积达到51.4%;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目标。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标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以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到201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到2010年、2020年,农业用水综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和0.53。万元GDP用水量降至856立方米和349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降至444立方米和199立方米。基本实现在GDP快速增长、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情景下,耗水量维持微增长。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进行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结合防洪灌排工程建设,保护湖泊湿地,湿地面积保护率达到80%。
——重点加强中部干旱风沙区的沙质荒漠化治理。大力推行引黄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治理盐渍化。积极开展扬黄新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技术研究,防治土地盐渍化。到20lO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8.7万公顷。
——在人口超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六盘山水源涵养林规划区,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第四部分 宁夏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一、减缓气侯变化领域
(一)节能降耗。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优惠价格政策和强制性减排政策,以及政府投资、政府特许权等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在煤炭行业,加强对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甲烷排放。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加快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减少安全事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对地面抽采项目实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对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煤矿瓦斯利用领域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到2010年、2020年,煤层气年利用量分别达到1.73亿立方米和2.52亿立方米,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80%。
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开发和应用液化多联产技术,大力开发煤液化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和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逐步淘汰技术落后、回采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实现安全高效高产。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减少电耗。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入选比重。新建煤矿同步配套洗煤厂,完善煤炭加工体系。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中煤、石煤等低热值燃料发电。
——在电力与热力生产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火电机组,采用高效、清洁发电和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技术。重点发展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等。在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城镇、工业园区(基地)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热电联产项目,替代供热锅炉。加强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供电损失,网损率由目前的7%下降到6%以下。优化电源布局,适当发展以瓦斯气、沼气和其他工业废气为燃料的综合利用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