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宁夏十分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2005年,在银川召开了中国西部论坛,宁夏科技工作者“全球气候变暖与宁夏气候变化”的报告,得到了科学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反响。2007年,宁夏科协、宁夏气象学会和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联合举办了“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及对策高级研修班”;宁夏气象部门利用“3·23”气象日,为科技工作者及公众媒体做了“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报告;自治区团委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一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系列辅导讲座”活动,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对气候认识观念的转变及了解气候变化”科普讲座。创办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动态》。以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为宁夏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九)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十五”期间,宁夏人口出生率除2001年外,其余的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出生的人口基本保持在9.0万人— 9.5万人,且较为稳定,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十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8%,比“九五”末下降0.94个千分点。“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下降趋势更加显现和稳定。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69‰,比2005年降低了1.29个千分点。人口的有效控制,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宁夏的影响与挑战
一、宁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区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多。
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灾害频繁,其中以干旱发生频率为最高,呈现出“十年九旱”向“十年十旱”演变的趋势。
宁夏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主要灾害种类为:水旱灾害-旱灾及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暴雨、冰雹、霜冻、风沙、干热风、低温冷害及雷电灾害;农林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草鼠、林业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矿山采空塌陷等;环境灾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施用化肥污染和覆膜白色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此外,地震、森林和草原灾害的威胁也比较严重。
(二)煤炭及可再生能源丰富,水资源匮乏。
宁夏矿产资源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截至2007年查明资源储量319.1亿吨,预测资源量1722.26亿吨,均居全国第6位。宁夏煤种较为齐全,拥有全国14大类煤种中的11种,其中无烟煤、主焦煤和不粘结煤为优势煤种。宁东煤田是宁夏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国家批准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越。
宁夏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少,已探明的储量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西缘的灵武市和盐池县,含油气面积64.8平方公里,是长庆油田的组成部分。宁夏已探明的煤层气资源总储量为296.63亿立方米,其中可抽采储量为88.95亿立方米。煤层气探明储量虽然较小,但埋藏较浅,分布较为集中,赋存稳定,抽采条件简单、优越,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宁夏可利用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平均功率为200万千瓦。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为2253万千瓦,适宜风电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1214万千瓦。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十分优越。太阳总辐射量年均4950兆焦/平方米— 61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 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0%— 69%。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宁夏生物质主要有薪柴、作物秸秆、畜粪、城市垃圾,年资源总量折合标煤788万吨。
宁夏当地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198立方米,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多年平均降水资源量为149.5亿立方米(1956年— 2000年),不足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3、全国平均值的1/2。宁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可耗用水量4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1.5亿立方米,人均为696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50毫米(1980年— 2000年),是全国水面蒸发量较大的省区之一。宁夏也是全国地表水矿化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境内地表水矿化度≥2克/升的资源量为2.4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25.3%;地下水矿化度≥3克/升的资源量为3.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14.6%。宁夏主要取用黄河水,以农业灌溉为主。
宁夏人均土地面积0.89公顷(13.3亩/人),列全国第7位。受气候制约和地质条件的影响,中南部地区粱峁起伏,干旱多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地产出能力低。南部丘陵山区川塬地的面积不到其总耕地面积的1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8.7%。
(三)生态环境脆弱。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毛乌素沙漠之间,地处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对气候波动反应敏感,属于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多灾易灾的地带。森林资源少,林木覆盖率为9.8%,比全国平均水平(16.5%)低6.7个百分点。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植被稀疏,水蚀风蚀活跃,环境容量小,自然承载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而人类活动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据联合国的有关标准。宁夏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已远远超出水土等资源的承载能力。
(四)能源生产及消费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高耗能为主。
宁夏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都以煤为主。2007年,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867.71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生产量3906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97.3%。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038.4万吨,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及风电分别占87.9%、7.3%、3.9%和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