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病虫防控。牢固树立“防病保粮、虫口夺粮”的思想,认真抓好“病、虫、草、鼠、湿”五害的防治,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一要积极推广抗病良种,淘汰易感病品种;二要加大药剂拌种力度。大力推广三唑酮拌种,确保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区拌种面积达95%以上;三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做到早春监测到位,预报发布及时;四要及时开展防治,打好药剂拌种、发病初期控制和流行期应急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培育村级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行专群结合,搞好统防统治,力争将小春病虫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四、抓好高产创建,突出示范带动
坚持把高产创建作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关键措施,继续推行“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模式,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小春粮油千亩展示带4条、万亩高产示范区1个,进一步提高小春粮油作物单产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双低”油菜基地建设项目,切实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全面推广“双低”油菜新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全市油菜生产优质示范区。市、县(区)农业部门要尽快制订高产创建实施方案,要集中连片创建小麦亩产400公斤、油菜亩产200公斤、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鲜薯)的示范片。各地要落实创建资金,创新工作机制,健全考核制度,加大宣传引导,在小春粮油高产创建、高产典型示范中有新突破。
五、搞活商贸流通,提升农业效益
按照一个特色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大规模基地支撑的要求,帮助企业建立优质无公害订单生产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种植效益和商品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加工运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当前,要重点推进优质“双低”油菜、专用小麦和马铃薯、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集中产区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统一供种、成片种植、优价单收单储单加工,力争全市专用小麦订单面积达到4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订单面积达到60万亩,马铃薯订单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水果、茶叶订单面积各达到5万亩。
六、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2010年小春粮油生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确保措施到位。一要严格落实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粮油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加强项目管理,认真组织实施。中央新增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粮食、油料、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品种、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及推广、优质高产示范创建等工作。二要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把小春粮油生产主要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层层分解任务,狠抓责任落实。三要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川府发[2009]26号)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精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积极扶持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四要加强农资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严格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使用放心农资。五要强化技术服务。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狠抓良种良法配套,政策、技术和物资配套,积极推进国家粮油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双低”油菜和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八大工程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