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高效生态发展定位,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集约节约水平,推行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循环生产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动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产业发展,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型城市三个层面的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工业调整振兴重点
突出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石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六大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技术高新化、装备水平国际化、发展模式生态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群化。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三大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坚持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重点以中海炼化山东公司为龙头,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充分发挥东营港的带动作用,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及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建设后续深加工项目。继续推动中海油整合地方石化企业,控制中心城及周边石化企业发展,突出差异化改造,鼓励企业向临港产业区集聚。抓住国际高新化工生产技术转让的有利时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附加值特种化学品,形成东营临港石化产业集群,将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产业区建成大型现代化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广饶、利津、河口、垦利四个县区的石化产业在产业基础、企业基础、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石化产业园区。同时,大力推进石化与盐化结合,以华泰化工、金岭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发展有机氯、有机硅产品,开发功能性、特种专用聚氯乙烯树脂,推动石化、盐化向精细化工延伸。力争2013年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350万吨,烧碱产能200万吨,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培育高档精梳、新型纤维纱线、高档面料、家纺、服装、产业用布等优势特色产品,完善纺、织、染、后整理及服装加工等一条龙产业链,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打造一批自主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纺织业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印染业重点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家纺业重点发展阔幅特种整理深加工面料、专用纱线及辅料助剂。服装业重点发展防水、防油、防污、防静电等新型劳工服和高档男装、女装、童装、针织内衣等。产业用布重点发展无纺布复合透气膜、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等。建设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高端家纺、以广饶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纺织印染、以利津经济开发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精纺服装三大特色产业区。力争到2013年,纺织“三无一精”比重达到80%,形成家纺产能1200万套,服装500万套,产业用布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