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产业结构。以石化、纺织、轮胎、石油装备、汽车、电子信息六大产业为重点,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突出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形成关联企业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以上,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2.优化产品结构。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提高石油钻机、抽油机、抽油杆、新闻纸、高支纱、子午线轮胎、钢丝帘线、阴极铜、刹车片、成品油、烧碱等重点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功率半导体、摩阻材料、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汽车、风电装备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新产品,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力争5年内新创建山东名牌产品25个,中国驰名商标1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50件;创建1个省命名的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省10%以上比重的工业产品达到20种以上。
3.优化技术结构。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高端石油装备研发、高含硫原油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在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力争到2013年,再创建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5年内,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85%,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50%;重点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5%以上。
4.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支持大企业带头运用信息化、带头拉长高附加值产业链、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发挥大企业的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鼓励大企业在完善产业链、发展高端产品、原材料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竞合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力争到2013年,构建起产业带动作用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5117”企业梯队,即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100-200亿元的10家,10-100亿元的100家,亿元以上的700家。
5.优化区域结构。按照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以“四区一城”总体发展布局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八大产业基地”为框架,重点依托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临港产业区和高端产业区发展,形成区域统筹、特色鲜明、错位发展、配套完善的工业布局体系。化工产业重点向临港产业区布局,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区区域内原则上不得新上化工项目,现有化工企业因城市建设或治污需要搬迁的,要尽快制定搬迁规划;其他县区石化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项目可以在原地布局,原则上常减压不再扩大产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重点向高端产业区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