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9-2015)的通知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各主要产业和覆盖主要服务领域,重点加强基层站所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装备和技术力量配置,满足面上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服务需求。
  (2)农产品安检与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实时监测系统;着力提升中心实验室检测分析能力,拓展服务面;突出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工程建设,强化应急反应机制和处理能力建设。
  (3)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鼓励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以农机、农技、植保、防疫的社会化服务为先导,逐步向产后服务延伸,逐步壮大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推进农林系统和市场的联网系统建设,以农技、疫病防治和市场信息服务为核心,实时发布和咨询服务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6.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1)生态湿地和防护林建设。根据太湖一级保护区和生态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继续推进“三湖”地区和长江沿岸生态湿地建设,建成生态湿地15万亩;带片结合,建设生态林地3万亩。
  (2)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以千亩优质稻米生态示范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渔业、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丘陵山地生态型综合开发、绿色和有机农业生产示范等为项目载体,继续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推广。
  (3)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集成与推广。设立农田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集成与推广研发项目,根据全市种植业特点,分设相关子项目,招标组织成熟技术集成与实证应用研究,优化筛选和推广,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
  (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利用和渣液还田、畜禽粪便归集和商品有机肥生产、食用菌基质和稻麦秸秆还田、以及蔬菜藤茬沤制还田,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5)循环农业发展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结合全市农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及集成技术,精心组织、筛选和实验示范多模式循环农业,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切实加快全市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设步伐。
  7.产业发展保障制度建设
  (1)推进产业生态化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政策与制度保障的设计与提供。
  (2)推进农业土地流转模式与运作机制、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与运作、流转土地及附属物价格形成与定价方法、农田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及权益保护等相关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经营主体之间合作模式、利益协调机制、扶持政策及保障机制的研究设计,出台相关政策与保障措施。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
  加强规划对全市农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积极有序推进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要强化与城建、环保、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共同繁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要求,预算建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年增长率不低于同期一般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持续增加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投入。
  规划期政府财政重点扶持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性农产品生产的增量发展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扶持符合规划产业导向和能带动产业升级的开发项目,能促进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节点项目,综合科技示范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发展;切实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技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健全和完善政府投入项目的运作、管理和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投入的制度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有效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率、收益率和受益面,充分发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支持作用。
  3.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降低投资和经营运作成本、合规提供信贷和融资通道、积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业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三资”企业和资本投资农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建设各种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组织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支持镇村和农户兴办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业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投资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支持全市现有农业企业追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和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多渠道导入和集聚农业投资,有效支撑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障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4.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全市农业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相关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和收益再分配、劳动力安置等运作机制和制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生产主体之间的合作、权益、利益分配的运作和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中,为满足宏观经济和环境建设需求,微观经济受损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和财政扶持,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业信贷担保制度等。为此,要切实加强和加快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和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为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采用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环保治理措施、规划相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评价范围为整个规划范围。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需要特别保护的目标,具体包括:1)天目湖、大溪水库、钱资荡、长荡湖、长江饮用水源地等饮用水源保护区;2)茅山风景区,宜溧山区,宜溧丘陵森林保护区,淹城遗址保护区,方山森林公园,恐龙园等风景名胜区;3)大运河以北的太湖湖区水系和大运河以南的南溪水系等重要地表水体;4)集中居民区、村镇、学校、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点。主要评价适用标准见右表。
  1.环境质量现状
  依据《2007年常州市区环境状况公报》,常州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全面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考核指标。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有311天,优良率为85.2%,SO2、NO2和PM10基本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地表水环境不容乐观,属于综合型有机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但随着“清水工程”力度加大,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区域环境噪声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地域上西部丘陵山区好于东部平原区,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土质优良肥沃,水网密布,雨热同季,境内有太湖、滆湖、长荡湖、长江等“三湖一江”,水网密布,为常州农业发展提供了相当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