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注重创新发展。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丰富商品市场形态,推行新型流通方式,增强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供应保障能力,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以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延伸优势产业链,拓宽优势渠道,打造优势品牌。不断创新流通服务方式,提升流通服务功能,改进流通服务管理手段,加速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4.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注重持续发展。整合农村市场资源,发挥各类主体在农村市场的网络、渠道优势,增强各种经济成分市场主体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能力,提高农村流通主体的组织化水平,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拓宽“三农”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流通产业素质,为农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协调发展。健全农村市场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加快面向“三农”的流通服务平台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流通领域公益服务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市场流通服务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流通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省农村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农产品、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再生资源等流通网络趋于完善;现代流通方式较快发展,流通的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内需规模稳步增长,消费环境全面改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双向流通、内外贸融合与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市场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助推作用显著增强。
1.农村消费明显增强。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力争达到4500亿元。
2.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明显加快。县及县以下消费品经营连锁率达到20%,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连锁率达到60%,全省农副产品在新型零售业态中的销售额比重达到30%以上。
3.流通主体明显壮大。全省重点培育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县域商品批发市场260个,年销售上亿元的流通企业300家。
4.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建成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服务平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农产品网上交易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功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建设项目
(一)总体布局。
1.建设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流通服务设施。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方向,与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相适应,与居住形式变化相配套,着力解决买难卖难,健全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在新起点下的农村市场基本流通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凸显农村市场服务民生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