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
(许政[2009]5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日

  许昌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着力培育和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的食品工业紧紧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育发展了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油脂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豆制品、红薯“三粉”制品、蜂产品“三大食品”产业聚集区,突出了食用菌、生物保健品“两大特色”食品。为了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提升我市食品工业整体竞争力,打造食品工业强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做为2009-2012年食品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

  “十五”时期以来,我市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08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908家,实现销售收入358.5亿元,同比增长27.4%;完成工业增加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实现利税81.4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0家,实现销售收入223.1亿元,同比增长4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3.9%,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完成工业增加值65.6亿元,实现利税5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22.3%。卷烟、复烤烟叶、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白灵菇加工出口居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成为全国大型肉类分割基地之一,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许昌腐竹、禹州粉条、长葛蜂产品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尤其是蜂产品已成为全国三大蜂产品加工基地(浙江桐卢、武汉小蜜峰)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二位。生物保健品中,用ω-3亚麻酸添加的“一担坊”品牌营养食用油,是我国推广特种营养食用油领域的第一品牌。另外,鄢陵县的矿泉水、襄城县的蔬菜加工等特色食品发展迅速,集聚势头强劲,集群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乳制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市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加工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中一个新型产业。名牌战略凸现,我市食品工业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5个,河南省名牌产品7个,河南省优质产品11个。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有5家,超亿元的企业有13家。其中,众品已超50亿元,卷烟将近50亿元(49.43亿元)。产业带动增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5家。涌现出了众品、湖雪、今麦郎、世纪香、吉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虽然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市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不是食品强市,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企业少。全市仅有众品、湖雪、华龙集团等为数不多有一定实力的食品企业,而中小企业较多,规模以下食品企业781家,占全市全部食品工业企业的比重为85.7%。二是产业链条短。在小麦加工这个链条上,我市仅有面粉、方便面,缺少速冻食品、烘焙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在肉制品加工这个链条上,我市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生鲜肉、低温肉制品等。三是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四是资金紧张矛盾突出。在对我市众品、湖雪、一龙、元化等37家食品企业资金需求的摸底调查中,急需资金支持27.5亿元,资金紧缺依然是制约食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五是品牌和营销管理意识差、水平低。一些食品企业缺乏对长远战略和大项目的谋划,缺乏风险意识和应对机制,不重视品牌建设,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贻误了快速扩张、做强做大的时机。

  (二)食品工业发展环境

  从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国内外市场供需结构调整和我市食品工业的成长环境看,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优势、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存。

  1.发展优势。一是食品工业原料丰富。我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产品丰年有余,供求基本平衡。粮食、烟叶、肉类、奶类等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开始步入效益农业阶段,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食品工业正在成为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二是政策环境宽松。中央将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而作为加速农产品转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容量最直接的是食品工业。同时,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特别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确定,中央对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会加大,河南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大背景和新思路以及战略定位,都对许昌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消费市场的扩大,在农产品直接消费日趋减少的同时,对食品加工成品出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特别是当前面临的承接国外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许多食品企业在内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地处中原的许昌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区位优势良好。许昌交通便利,中原之中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形成了连接南北,贯穿东西,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十五”以来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战略工程,都从许昌境内经过,许昌又是受益地区,区位优势更加凸现。五是省规划优先发展。省“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建设沿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包括许昌)和加快五大产业密集区(郑州、漯河、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的发展,为我市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六是国际贸易环境逐步改善。我国市场更加开放,致使食品工业发展的区域、领域扩大,市场竞争的规则、理念、方式亦趋向国际化,我市的腐竹、蜂产品、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将加大出口力度。

  2.发展机遇。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食品工业进入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战略重组、品质质量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发展食品工业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原崛起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通过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目标定为由食品工业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强省;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进而发展为“世界餐桌”。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势必为我市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面临的挑战。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势必逐步渗透到食品工业之中,在国际贸易中不确定因素加大,国际贸易壁垒门槛的提高,食品工业的优胜劣汰更加加剧。在国内,强调食品安全,整顿食品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受国内外经济危机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双重影响,我市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化升级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原则及目标

  (一)战略定位

  把我市食品工业打造成为主业突出,特色彰显,具有竞争优势的食品产业格局,建设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食品工业强市。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顺应国际、国内食品市场变化为中心,以满足消费升级为目标,以食品产业资源为基础,努力构建比较优势明显,适应现代文明要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优化,基地园区集聚,品牌效应彰显,开放带动较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构建适应新时期食品产业发展的法规与机制,促使我市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思路

  1.壮大“四大优势产业”:即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油脂加工业。

  2.打造“三大食品产业聚集区”:即豆制品循环经济产业园、红薯“三粉”制品集聚区、蜂产品产业园;努力达到“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铸优势”。

  3.突出“两大特色食品”:即食用菌、生物保健品。

  4.坚持“四化”发展原则:即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

  5.抓好“四个关键环节”:即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

  (四)主要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食品工业的带动,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利益。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效益;通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创建一批知名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提升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食品工业的质量安全。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强国内外食品行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一批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5.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食品生产地区,发展特色食品工业,逐步形成食品生产和加工相协调的现代特色食品集聚区,实现食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食品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之路。

  (五)发展目标

  2009-2012年具体目标:

  --工业销售收入: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7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3%。

  --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市食品工业利税达到128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利税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14.6%。

  --冷链物流方面:将众品的冷链物流打造成为全国的“中原冷链港”。实现年冷链食品周转量80万吨,营业收入53360万元。

  --品牌建设、培育企业方面:到2012年,培育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一批规模较大、具有竞争优势的食品企业。新增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食品企业,3-5家超5亿元的食品企业。

  --食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以创建食品安全市为目标,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度,确保居民一日三餐中的工业化食品安全,重点抓好食品安全素质三大提升工程。

  --特色食品园区初具规模:把我市的豆制品、红薯“三粉”、蜂产品等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初步建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较强、达到一定规模,有规划和建制的食品工业园区,尤其积极推进豆制品、红薯“三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9-2015年规划目标:

  --工业销售收入:到2015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市食品工业利税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利税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4%。

  --冷链物流方面:将中原冷链港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实现年冷链食品周转量100万吨,营业收入66700万元。

  --品牌建设、培育企业方面:到2015年,新增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培育2家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食品企业,3-5家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

  --食品园区建设:园区基本成规模,已入驻规模以上食品及食品相关企业3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食品企业2家以上。园区食品工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占所在县(市、区)食品工业年产值的30%以上,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化能力强,具有较强示范性和带动性。

  2009-2020年奋斗目标:

  --工业销售收入: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效益: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利税达到355亿元,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利税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6.4%。

  三、产业发展定位

  做大做强“四大优势食品”产业,大力发展“三大食品产业集聚区”和“两大特色食品”。同时,要努力实现食品的多元(多品种)、经典(创品牌)、健康(有品位)和安全(保品质),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工业产品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一)做大做强“四大优势食品”产业

  1.烟草制品业。充分利用许昌发展烟草工业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以及政策扶持优势,努力把许昌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烟草加工基地。在国家烟草总局的支持下,重点扶持许昌卷烟厂,在目前形成卷烟产量77.7万大箱的基础上,建设总投资16.9亿元,年产卷烟60万大箱的帝豪专线项目。到2012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80亿元;2015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7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90亿元。

  2.肉制品加工业。根据肉制品消费所具有的速冻方便食品、传统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三分天下的特点,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突出重点,主攻特色,拉长链条,完善体系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并以此为依托,拉长速冻方便食品、传统肉制品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集养殖、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产业生产链。重点扶持众品公司肉制品加工企业。到2012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到2015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

  3.小麦加工业。引导小麦加工企业向专用化、功能化、营养化和保健化发展,科学研究强化纯天然成分工艺,满足人们对食用品质及营养方面的需求;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拉长小麦加工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重点小麦加工企业,打造名牌产品。重点扶持湖雪公司、一龙食品等面及面制品加工企业。到2012年,预计年加工小麦18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到2015年,预计年加工小麦2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

  4.油脂加工业。我国是植物油短缺的国家,植物油市场潜力巨大。各种专用油脂如煎炸油、风味性凉拌油及各种特种油脂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逐步满足消费者“安全、营养、健康、方便”的食用油要求,加快推进我市油脂加工业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油料-精制油和专用油-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鼓励采用豆粕等油脂加工副产品生产分离蛋白、大豆磷脂、维生素E、异黄酮、纤维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到2012年,全市预计形成年加工油脂及大豆精深加工系列制品50万吨能力,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到2015年,预计形成年加工油脂及大豆精深加工系列制品60万吨能力,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二)积极培育“三大食品产业”集聚区

  1.豆制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许昌县豆制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快腐竹生产的机械化进程;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蓄水养鱼。加大腐竹产业园区建设力度,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中小腐竹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腐竹产业集聚效应;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豆制品废料的开发利用力度,开发即食腐竹、豆渣饼干、膨化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等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使豆制品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其腐竹这一传统产业尽快做大做强。重点支持质源公司、世纪豪嘉公司等腐竹加工企业。到2012年,园区的豆制品产量达4.5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增加值2.2亿元;利税5600万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腐竹机械化率达20%以上。到2015年,豆制品产量达到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增加值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

  2.红薯“三粉”集聚区。发挥禹州市和襄城县“三粉”制品的加工集群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引导和支持红薯“三粉”加工重点乡镇创办加工园区,鼓励和引导红薯“三粉”加工企业向加工区集聚,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加工企业提供产销行情和市场信息,逐步建设成有规模、上档次、创品牌的红薯“三粉”产业化加工基地。到2012年,全市“三粉”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其中,淀粉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粉条制品产量达到12万吨,粉皮产量达到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到2015年,全市“三粉”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3.蜂产品产业园。提升蜂产品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发挥长葛市已形成的蜂产品加工技术和市场优势,拓展蜂产品的开发范围,提高蜂产品的附加值;以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深加工保健产品为主,大力发展有机蜂产品、保健蜂产品、传统蜂产品、出口蜂产品等,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力创名牌产品。到2012年,全市蜂产品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3亿元;到2015年,全市蜂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2亿元。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