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省少体校建设。省少体校作为已连续两个周期被国家命名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先后培养出多名奥运会、全运会冠军和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必须加快新校区建设速度,争取在2011年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底前搬入新校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做好项目扩展、科学选才、高中班设置、教练员培训等工作,并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异地办班、扩大生源的途径;要做好优秀教练员引进和招聘工作,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教和训练水平;要抓好重点项目、重点队员训练和培养,突出优势项目的品牌效益。在项目发展规模上争取由现在11个项目发展15个项目以上,在校生由现在的500人,发展到1000人以上。力争打造成为全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示范基地,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闽台青少年体育交流中心。
(二)抓好设区市体校的全面建设。要将各设区市少体校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进行全面建设。福州、泉州、南平、龙岩、宁德市少体校新周期已被国家命名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速度,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在教练员执教能力上狠下功夫,在学生数量上再上规模,努力培养在国际、国内有竞争能力的顶尖队员,充分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提高办学效益。要争取在2012年新周期评估中,厦门、漳州、三明、莆田4所体校能在大赛成绩、科学选才、输送人数、设施建设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争取入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厦门市要加大对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加快建设速度,力争在2012年底完成新校区建设。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要尽快启动海峡西岸体育中心新校区建设。龙岩、南平、三明市少体校要逐步改善训练设施和训练场馆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不相适应的状况,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发挥山区优势,创造有特色的办学方式。
(三)突出县(市、区)少体校建设,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
1.加强对县(市、区)少体校的领导。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将少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培育体育后备人才。为保证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少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经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按规定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和教学仪器设备,保证文化学习的课时。体育行政部门应合理安排好训练时间,调整好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重点在打牢基础、输送体育人才和日常管理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