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十六)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实现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体室)的要求,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巩固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使农民群众能收看收听到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并确保“优质通”和“长期通”。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2009年度全市完成1200个行政村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任务,确保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有线广播联网,80%的农户听到有线广播,基本实现“乡乡建有广播站,行政村建有广播室”。加快实施“广电低保”工程,通过减免入网费和视听维护费的方式为“低保户”接入有线电视信号,使85%的“低保户”接收到有线电视信号,进一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服务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网络,实现县县建有分中心,乡镇建有基层中心,行政村(社区)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
(十七)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09年争取全市送戏下乡1000场,送电影下乡10000场,送书下乡100000册次。探索建立“送文化下乡”活动长效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转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认真实施“2131”工程,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电影市场新体系。推进农村经营性图书连锁网点建设,充分发挥县、乡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的作用,及时补充农民群众喜爱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引导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能,有效缓解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深入实施“种文化”活动,鼓励农民群众经常性地开展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各类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传统节庆、民间艺术、文体竞赛等活动,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文体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村文化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逐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村文化员队伍,做好村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工作。将农民业余文化队伍骨干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范围,重点对从事文化辅导、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经纪等各类文体骨干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结合农村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立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争取已建文化室的行政村有1名文化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