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要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订过程的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加强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二)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高效利用的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力、煤炭等行业逐步实现废水零排放。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发展。加快现有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医药、粮食深加工等行业的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生物农药以及测土施肥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和有毒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与点源污染。
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必须量水而行,事先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论证,限制建设耗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节水型服务业。
通过上述方面建设,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建立起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三)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
建设水资源监测、监控和取(用)水智能计量设施系统。建立以信息管理、水量调度为主要内容的水务信息网络,重点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和调配、节水管理,以及水质监测与评价、入河排污口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政务信息等系统,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信息服务。对区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制定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理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试点期间,完成市级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建立和完善取(用)水计量管理系统,在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