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8年底,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转型转产支出41.77亿元,2009年又安排25.29亿元,重点支持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服务业项目;加快转产园区建设,搭建了转型转产发展平台,带动企业及社会投资240亿元。煤炭产业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延伸了煤-电、煤-电-铝、煤-焦-化、煤-煤化工等产业链条,实现了上下游产业联动。
转产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省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煤炭行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12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实现非煤销售收入993.9亿元,同比增长38.3%,占总销售收入的43.4%。晋煤集团和阳煤集团非煤产品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的64.52%和52.27%。
二、试点工作经验与启示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试点预期目标初步实现,试点目的基本达到,为推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试点顺利推进的组织保障。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和重视的结果,是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多次就山西能源问题及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国家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始终跟踪和指导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多次带队组织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同志赴晋协调指导试点工作。省委张宝顺书记多次听取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对相关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王君省长对试点工作中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协调部署。牛仁亮副省长亲自组织试点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为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王君省长任组长、牛仁亮副省长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组及其试点办公室和专家组,全省11个市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省直各相关部门明确了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全省上下建立起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级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的试点工作组织机制。在政策制定及试点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政策创新,确保了试点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建章立制、规范运行是试点有序推进的制度保障。试点初期,根据国函〔2006〕52号文的要求和规定,省人民政府制订了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涉及体制改革、安全生产、转产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试点政策涉及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转产发展资金(“两金”)征收提取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十余项配套实施细则,基本建立了试点工作的政策体系。试点过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省不断细化和深化试点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煤炭产量核定办法、基金分煤种征收标准和基金安排使用流程图,出台了安全生产管理八项制度、“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服务业18个领域“1+10”工程(即在我省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18个领域,每个领域确定1个旗舰项目和10个示范带动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建设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试点政策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保证了试点的有序规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