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64号 2009年4月13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省农垦事业办,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甘肃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全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结合2008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全省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618处,其中特大型342处,大型2506处,中型2161处,小型3609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6种,其中滑坡(含崩塌)4820处,泥石流2552条,地面塌陷87处,地裂缝294条,不稳定斜坡865处。全省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216万人,威胁财产445亿元。

  陇东、陇中地区主要分布有突发性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陇南以突发性泥石流、滑坡灾害为主。甘南以突发性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为主。河西地区以泥石流灾害为主。矿山地质灾害多分布在矿区及周围地区。

  (一)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洮河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洮河流域中游(卓尼县、岷县东北部),洮河支流广通河流域广河县、东乡县一带。

  黄河干流、湟水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流临夏-永靖-兰州段、湟水及其支流一带。祖厉河流域会宁县城周围、定西县城、靖远县西南部一带也有分布。另外,工程建设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呈增加趋势。

  渭河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通渭县、陇西县、漳县、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公路、铁路沿线。

  白龙江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区、文县。在两河口至文县一带,滑坡隐患较多。

  泾河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环县、华池县、宁县、镇原县、庆城县、西峰区和灵台县、泾川县、崇信县、崆峒区、华亭县。

  西汉水、嘉陵江流域集中分布带:主要分布于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

  石羊河流域上游、毛毛山集中分布带:主要集中分布于古浪县、天祝县。

  (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陇南地区: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和西汉水流域中下游,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固体物质丰富,暴发频繁,危害严重。近年来,该区域未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沟谷中聚集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暴发灾害性泥石流的危险性较大。

  渭河中游地区:主要分布于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和陇西县、漳县,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固体物质较丰富,暴发较为频繁,危害比较严重。

  陇东地区(泾河流域):主要分布于华池县、环县、镇原县、正宁县、合水县、庆城区和灵台县、崆峒区,以稀性泥石流为主,暴发较为频繁,危害较严重。

  陇中地区:主要分布于祖厉河流域、渭河北部各支流流域和洮河流域,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危害较严重。

  黄河河谷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流兰州段及其支流,以稀性泥石流为主,暴发频率较低,但危害严重

  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坡和龙首山、合黎山山前,以稀性泥石流为主,暴发频率低,危害轻。

  (三)地面塌陷。受采矿活动影响,主要分布于红古区(窑街)、七里河区(阿干镇),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徽县、成县、西和县、两当县,华亭县、崇信县等县区。

  (四)地裂缝。主要分布于矿区、水库周边地区和黄土台塬地区。矿区地面塌陷灾害经常伴随发生地裂缝。会宁县白草塬塬面受引黄灌溉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裂缝。

  二、2008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2008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8245起。从成因看,自然因素引发8238起(其中“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8108起,降水引发130起),人为因素引发7起。从类型看,滑坡1667起、崩塌3148起、泥石流126起、地面塌陷617起、地裂缝2686起,地面沉降1起。从发生地域看,陇南7226起、庆阳751起、天水221起、兰州12起、甘南12起、定西12起、平凉5起、临夏4起、武威1起、白银1起。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