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服务区。集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和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整合和集成区域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发布体系,形成农业科技服务区。
--大学科技园区。深入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相互合作、协调、融合、共同发展。促进校企合作,集聚创新资源,建设高新技术转移、孵化平台,形成特色产业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园成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鼓励大学科技园与所在区域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多层次渗透与融合。
(四)既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繁荣与繁华,又体现人民安居乐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商业布局
--体现繁荣与繁华的大都市商业。大力发展地标性都市商业中心,通过集群式形态建设、多业态集中发展,进一步完善一批市区商业中心经营服务功能,优化结构布局,美化生态环境,发展地标性的都市商业中心,成为上海商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支撑。保护发展特色商业街区,通过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发扬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购物、特色休闲服务和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满足特色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景观、促进产业发展,成为商贸业发展的新亮点。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商业,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与地面商业设施的互动和错位开发,适应汽车进入家庭消费习惯变化需求,完善各类轨道交通站点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
--体现安居乐业的生活性商业。加大对商业的投入力度,在积极发挥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商业布局的指导和管理。配套发展新城商业,根据新城规划,形成与新城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文化景观相协调的新城商业。合理布局新市镇商业,依托新市镇风貌定位、路网交通、人口规模、产业基础,构建综合服务型、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现代居住型等新市镇商业。加快建设郊区商业商务中心,依托产业和人口集聚,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规划建设辐射周边、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郊外商务商业区。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根据上海市《社区商业设置规范》,建设和改造社区商业中心、居住小区商业、街坊商业、邻里生活中心等社区商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五、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辐射力和国际化水平
一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服务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鼓励服务业开展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展包括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网络互通等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并积累全球经营运作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立足高端,重点拓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努力占据服务外包制高点。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外包行业,吸引领袖级、专业标志性、知识密集、成长性好的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进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上海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拓展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提升上海服务业“三个服务”的能力。扩大上海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辐射影响。加快建设公共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机场、港口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散和辐射功能。增强上海郊区节点城镇面向长三角的服务功能。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开发,促进上海服务业服务范围延伸和辐射到长江中上游腹地。通过深化CEPA合作框架,加强沪港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加快落实《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沪府发〔2008〕28号),进一步明确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的认定标准,扩大认定范围,有序发展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上海。
(二)引入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经营理念,推动服务业创新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激励传统服务业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以及新理念、改造业务流程、更新经营技术、变革经营业态。二是增强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建立服务行业信息内容的增值服务体系。三是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规则。掌握服务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服务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运用世界贸易规则,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