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为表现形式的设计创意服务业,以影视制作、出版策划、文艺创作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服务业,以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与信息创意服务业。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九)以专业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
发展律师、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鼓励中外专业服务机构在沪设立机构,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规模大、层次高、专业化的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经济咨询、规划咨询、投资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推进为专利、商标、版权、软件等提供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就业中介和创业咨询及培训等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推进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大力推动仲裁、评估、质量检验等其他专业服务。加快上海广告业发展。
(十)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支持总集成总承包、专业维修服务、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咨询服务、商务服务、设计创意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技术推广、技术转移、技术经纪、科技交流、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以及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服务。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十一)以满足居民消费、扩大社区服务为抓手,推动居民服务业发展
加快餐饮、大众化早点、理发、沐浴、维修服务、家政服务、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社区生活性消费网点建设力度,提高为居民消费的服务能力,推动居民消费服务业。充实为老服务、家庭服务等服务内容,推进惠民数字社区建设,推进安居型的居民服务业发展。
(十二)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推进教育培训业发展
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丰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层次,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鼓励发展办学起点高、理念新、与国际接轨的各种专业资质培训;打造产学研合作链,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项目;将招收留学生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积极扩大上海留学生教育的规模。规范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参照国际标准,建立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依法自主发展。
(十三)依托医疗水平优势,推进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
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合资合作,鼓励社会参与,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级。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本市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培育心理健康保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卫生保健延伸服务。
(十四)满足人们体育健身需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
加快体育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转播、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产销等体育相关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品研发、健身指导、场馆运营等体育服务。
四、优化服务业布局,培育上海服务业发展载体
(一)通过分类指导,形成区域差别化的布局导向
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项目的引导作用,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优势互补,既要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和调动区县积极性,提升区县产业发展能级,又要围绕主要服务业功能区集群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上海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务、商业服务业,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与繁华,形成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以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集聚为基础、以知识和智力密集高端服务业领域集群发展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主要布局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的金融、航运、会展、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布局商务商业、创意时尚、科技研发、知识经济、交通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现代服务业。
--郊区。推进郊区城市化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服务功能相对完善、分流中心城区功能,以轨道交通和高速路网连接的郊区新城。重点布局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口岸服务业、科教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商旅文休闲服务业。围绕上海重大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市级、区级工业园区,重点布局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海港、空港等口岸资源,依托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布局物流园区和专业基地。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科技创新区;依托各大学园区,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科教服务。围绕上海的主要农业板块、农业园区等,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贸易等农业及延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