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完善上海港口结构与布局,继续推进外高桥港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建设,建成东北亚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结构优化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公路、水路、铁路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均衡发展。
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完善港口收费体系;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功能,支持洋山保税港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贸易展示、研发加工、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强船舶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的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加快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
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洋山保税港区营业税优惠政策,继续实施中资外籍船舶特案减免税政策,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抓紧研究实施起运港退税政策,探索新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加强促进航运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研究。
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大力吸引境外国际邮轮公司落户上海,着力完善促进境外大型邮轮公司挂靠上海的政策,加快完善促进邮轮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三)以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为核心,提升发展商贸业
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贸易国际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四个中心”互为支撑,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程度高,贸易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存,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通,要素市场与消费品市场并举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国际会展与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市场流通中心、国际购物中心的功能框架。基本形成贸易设施完备、信息化程度高、服务体系发达、法制环境完善的商贸环境。
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和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构建具有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货物贸易市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服务贸易市场、电子商务市场、专业服务市场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易平台。集聚国内外大企业和地区总部,吸引企业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入驻上海,大力吸引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结合虹桥商务区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标志性核心区和区域性空间载体建设。
强化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大幅提升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服务贸易“走出去”,大力扶持到境外设立采购、分销、研发、远洋运输、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机构,探索境外上海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继续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服务以及国际服务外包等跨境交易的贸易规模,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医疗服务等境外消费的出口效益,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及境外工程承包等商业存在活动的有序进行,努力培育中医药、文化教育及技术服务等自然人移动的快速增长。
全力打造“国际购物天堂”,继续保持商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营造商品更丰富、服务水平更高、业态更多元、消费者纷至沓来的消费环境。积极推进地标式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商旅文示范区、轨道交通商业及郊区商业商务中心建设。完善商贸业布局结构,积极构建郊区新城-新市镇-居民新村三级商业体系,规范发展社区商业。加快大型居住区的配套商业建设。以提升现代流通水平为重点,加快新型商业业态和集成服务发展,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结合商品品牌、门店销售、网上购物和快递物流等一体化趋势,推动新兴商贸服务业的集成商发展。大力开发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商业设施。
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和国际化的批发贸易体系。大力推进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成为国内相关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在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以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商品交易市场、集散基地、大型物流分拨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