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比重上看,上海服务业从业人员稳步增长。上海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372.08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79.7万人,占全市就业比重从45%增加到55.04%。
从空间布局上看,中心城区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郊区服务业发展迅速。上海中心城区以商业商务服务业为主,在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带动下,2008年服务业已占中心城区GDP比重80%。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下,郊区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全市GDP比重逐年上升。
从总体上看,上海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上海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有质的飞跃,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地位。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优势领域明显,空间布局趋于优化,市场潜力广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逐步成为城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但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上海服务业还存在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国际化程度弱,资源配置功能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差距。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加大了产业转型的难度,上海服务业在国内领先优势有下降趋势,服务业结构还有待优化,服务业发展理念以及个性化、细分化的市场拓展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当今国际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上海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机遇。国内新一轮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将进一步放大上海服务业增长空间,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将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依托。中央对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将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和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将有效促进上海服务业的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上海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09-2012年间,上海要根据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战略机遇,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试先行效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内外联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共同推动为重点,着力营造和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聚焦支持现代服务业领域,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融合,优化服务业布局,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上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把现代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服务业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扩大服务业的总量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服务业对上海经济的带动作用。
--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等“六高特征”,面向全球市场、对全球经济活动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形成支撑上海“四个中心”发展目标和体现城市服务功能的行业体系。
--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以产业融合为重点,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重点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及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日益提高,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联动长三角,增强服务业辐射力。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以区域联动为重点,依托金融、信息、物流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上海服务业的经济能级和对外辐射力,与长三角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服务全国中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依托上海区位优势、市场环境、功能服务等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上海服务贸易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航运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提高服务市场准入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外资引进的规模和质量,增强上海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立战略联盟,提升与国际产业的合作水平,增强上海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
(二)发展目标(2009-2012年)